1、两大危机难解 习误判连连
中共近日发布去年经济数据,宣称“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前景十分光明”,但外界对此纷纷质疑,美国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报告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仍在萎缩、消费者支出有限、贸易顺差下降以及地方政府财政遭受重创等现实情况,意味着2023年中国的实际成长率约为1.5%。而且,2022年中国的经济也水分很大,实际增长只有0到2%。有分析指出,中国陷入房地产危机和债务危机,而习近平当局至今束手无策,误判连连,搞得内战外交一地鸡毛,民怨沸腾。
在李强在瑞士达沃斯抢先公布后,北京17日公布一系列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5.2%。中共副总理何立峰18日会见美前财长盖特纳时表示,中国经济前景十分光明。然而,以股市为代表的市场不买账、外界更是不看好。如今,中国经济两大无解的问题,第一是房地产危机,第二是债务危机,这两个问题把经济死死卡住。台湾总体经济学者吴嘉隆分析指出,中国房地产是过度开发、过度建设、过度投资,而债务危机就是过度举债。如今中国经济陷入债务经济的陷阱里,已经陆续引发了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就业危机等等。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全部跟房地产有关。问题是,这些问题还不能拖,而当局却束手无策。习近平最大的问题再与误判,他以为有大国崛起,其实没有;他以为有东升西降,其实没有;他以为可以弯道超车,其实也没有。”这三大误判,让习以为可以跟美国叫板,可以对美国强硬,恰恰中计了。美国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撤出中国市场,供应链转移出去,习近平等于是配合演出。所以中国经济今天出的问题,除了原有的制度问题之外,根本原因在于搞坏了美中关系。
彭博社日前估算发现,2023年第四季中国整体债务占GDP比达286.1%,再创历史新高。据央行、统计局的公开数据,中国整体债务占GDP比几乎达3倍。截至去年11月,中共地方债已达人民币9.14万亿,也创下历史新高。如今,中国的债务经济模式的资产被掏空,从民间开发商到银行到国有企业再到一些大型影子银行等等,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都存在一个现象,资产被掏空,早就被有权力的人转到海外去了。海外时评人士蔡慎坤分析指出,自从2021年外资对中国投资达到历史最高点3440亿美元后,中国的外来投资呈现跳水式暴跌。2022年跌倒1800亿美元,2023年更是跌到微不足道的150亿美元。如此暴跌是因为外资害怕西方突然加大对中共的制裁,也是预感到中共政治上的大倒退必然拖累经济,直到去年下半年,习近平才意识到不再去稳住美国,中国经济真就无力回天。又派出李强在达沃斯论坛上继续向外资喊话,而李强首次亮相达沃斯,本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共政府首脑的最好时机,没想到李强满嘴跑火车……一个大国总理,完全不理会经济基本面,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胡言乱语,其危害性不亚于赶英超美的大跃进时代。
2、风声鹤唳 人民币也成禁忌
北京试图消除经济负面消息,不希望市场讨论中国经济的衰败,包括景气、经济等相关字句,尽管部分内文是叙实、不煽动,在跟类社交媒体上仍遭“封锁、噤声”。现今市场再传出,如今连“人民币”这3个字,也要避免谈论。
据彭博社报道,花旗集团告诉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的私人银行家,在前往中国时,不要与境内客人讨论到人民币或避险货币风险。花旗银行在中国没有私人银行部门,主要为香港或新加坡离岸财富中心的高资产客户提供服务。而前往中国的花旗客户关系经理,通常与客户直接会面以建立关系,讨论投资或招揽业务。知情人士表示,花旗在去年12月更新了离岸银行业务相关规则,特别警告客户经理不要征求客人对于人民币相关投资的想法,凸显了北京当局对人民币话题的敏感。
此外,据金融时报报道,因为押注中国股市将反弹的国际投资人,对于北京推出刺激措施的信心丧失,近几日中国股市的抛售进一步恶化。香港一家投资银行主管表示,中共总理李强16日在达沃斯的演说,没有显示北京将推出新措施,以振兴经济或金融市场,让国际投资人“只有认栽”。报道指出,外国投资人去年初期买进330亿美元的中国股票,到年底已抛售约90%,今年以来他们仍在持续抛售,截至17日,今年以来的资金外流的进一步加速,统计显示,今年外资通过香港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已从中国市场流出了至少330亿人民币。1月份将成为该机制2014年启动以来,首度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出现离岸投资人卖超中国股票的纪录。而从2021年12月到2023年6月底的一年半内,外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中国股票和债券总额减少了约1,880亿美元。
3、35岁对中国工人已成为一道槛
中国经济不景气对就业的影响,不仅限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30 多岁的工人也面临着更大的解雇风险,而且在寻找新工作时越来越举步维艰。
据《日经》报道,一位居住在广东佛山的 35 岁男子在参加求职面试时被告知:"我们正在招聘 1990 年以后出生的人,目前无法为您提供职位。"就这样,赵因为年龄原因被企业拒之门外。赵曾为多家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制造商工作。去年春天,他为了寻求更高的薪水辞去了工作,但事实证明这样做是错误的。即使中国汽车行业受益于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赵说他投了很多简历都 "杳无音信"。
早在2023年4月,智联招聘进行了一项调查,85% 的工人表示,35 岁以上的人在找工作或保住工作方面存在或可能存在障碍。互联网、金融和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尤其忧心忡忡。由于育儿等因素,30 岁左右的人往往家庭支出较高。一位自称姓范的人,在北京附近的一家私立医院负责招聘护士,她在解释年龄上限时坦言:"作为雇主,医院无力支付育儿津贴。"
由于经济复苏乏力,那些努力提高盈利的中国公司,正在想法设法削减劳动力成本。他们不仅减少了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而且许多公司还解雇了三四十岁的工人,代之以工资较低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人猜测,这些公司盯上了地方政府向雇用大学毕业生的公司发放的补贴。上海一家家具制造商的经理直言:"对于不需要高水平专业知识的工作,如简单的设计工作,最好雇用工资较低、可以通宵加班的年轻人。"
上述报道指出,中国三四十岁的从业者工作不稳定的现象正在蔓延,也影响了家庭情绪。根据官方数据,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22年4月大幅下降后至今没有改善的迹象。在经济中芯城市上海市中心的玉佛寺,除了挂在树上的红色祈福牌上对家人健康和学业有成的传统祝愿外,与就业有关的祈福也格外引人注目。一张写着 "我祈祷工作顺利",另一张写着 "我祈祷我能保住我的劳动合同"。一位游戏开发商说:"那些被解雇的人的人生计划陷入了混乱。即使是那些暂时避免了被解雇的人,眼下也不得不加班加点,时刻担心下一个被裁的就是自己。
4、2024美对华芯片禁令将继续升级
美国专家称,2024年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管控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因为美国政府释出信号,计划推出新的出口管制,以定期堵塞漏洞。同时,最新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的出口限制下,中国2023年的集成电路进口跌至349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5.4%。
据CNBC18日报道,美国与荷兰可能在今年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限制,以遏制中国的芯片科技发展。半导体研究分析机构TechInsights副主席丹·哈奇森分析指出,如果有更多的限制出台,外界不会感到意外,因为美中仍处在这种针锋相对之中。美国有很多鹰派人士,对中共军事增长非常担心。”
去年10月,美国在此前限制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尖端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向中国出口的限制。华盛顿担心,北京可能将这些尖端芯片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军事应用。随后,荷兰芯片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宣布,荷兰政府撤销了部分对华出口设备的许可证,其中包括光刻机。《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克里斯·米勒曾表示,这表明不仅美国政府,像荷兰等西方国家也在加紧对芯片制造设备和尖端芯片的一些限制。有分析指出,随着美国大选的到来和台海政治紧张局势的持续,很难预见相关限制措施会有放宽。如果有什么变化,只会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