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视频 > 正文

(《时光故事》第131期 20220604)

他劫持一架苏联客机迫降中国,竟意外改变了中苏关系!

在俄乌战火持续焦灼的国际背景之下,中俄关系也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随着战争局势的不断变化,两国关系也愈发微妙且耐人寻味。早在苏联解体之前,中苏两国关系就经历了波谲云诡的政治历史进程的磨砺和洗礼,一路发展到如今的局面。

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于僵持之中。而就在这个敏感时刻,突发一苏联人劫持一架苏联客机迫降中国境内的事件,使得两国不得不因此往来和沟通。劫机事件意外地为中苏关系的缓和提供了一次契机。只是此事件在当时属于“内部信息”,中国官方只做了简单的报道,鲜有人了解其来龙去脉以及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时光,来回顾那件号称“改变中苏关系”的劫机事件。

《时光故事》油管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U2WSefxD318PvJvuwCmSw

苏联客机被劫持,迫降中国领土

1985年12月19日下午14点左右,一架苏联民航客机闯入中国黑龙江省领空,整个防空系统立刻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两架歼-6战机腾空而起,向发现苏联飞机的空域飞去。

尽管基本排除对方武装入侵的可能性,但中方飞行员还是保持高度戒备,紧跟其后。不久这架客机发出信号,请求在东北某机场降落,中方经请示有关部门后,予以拒绝。

14点30分,客机突然迫降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长吉岗乡农场的一块平坦、狭长的麦茬地里。这是一架安-24小型飞机,加上地面被冻得很硬实,飞机在滑行了不到400米后就停住了。

当地的驻军官兵和公安干警随即赶到,将客机团团围住。约十分钟后,一名飞行员高举双手走下飞机,打着手势对驻军负责人说:“飞机是我劫持过来的,我要来中国避难。”

这名自称是劫机者、同时也是这架客机的副驾驶员,他有一个长长的俄语名字,叫着:阿里穆拉多夫·沙米利·哈吉-奥格雷。至于他为何要冒险劫机并迫降中国,这还要从他的个人的成长经历说起。

飞行梦想破灭,不惜铤而走险

时光回到1952年,阿里穆拉多夫出生于苏联阿塞拜疆巴库市;1970年,成绩优异的他进入萨索夫飞行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在阿塞拜疆民航局下属的飞行大队工作;1976年,阿里穆拉多夫成为雅库特民航局安-24飞行员,由于他业务能力强,工作表现突出,四年后获得了“工程师—飞行员”证书。

1981年,三十而立的阿里穆拉多夫与身为音乐教师的冬妮娅相识相恋,不久后步入婚姻殿堂。同时拥有一份热爱的工作和一个美满的家庭,但在外人看来已是人生赢家的阿里穆拉多夫,为何走上了“逃亡之路”呢?

据阿里穆拉多夫后来在受审时供述,他看不惯所在民航分局领导的贪腐作风,给政府写信反映情况,结果举报信被转回当地处理。由于当地纪委和民航分局有裙带关系,非但不予处理,还对阿里穆拉多夫进行打击报复,甚至强迫其做精神病检查,将他调到空勤岗位三年多才恢复,这“套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这些经历让阿里穆拉多夫感到压抑和绝望,于是策划了利用飞行机会出逃中国。

而对于促成阿里穆拉多夫出逃的原因,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比较戏剧化的版本。

据说,成家后的阿里穆拉多夫因为飞行员这个工作的性质,与妻子聚少离多,他思前想后决定暂时放弃飞行。

阿里穆拉多夫向上司说明自己的情况,并请求成为一名空管人员。但没想到的是,他竟被分配到了偏僻荒凉的西伯利亚工作;即便对此有诸多不满,阿里穆拉多夫还是服从了命令。

阿里穆拉多夫在西伯利亚工作期间一直兢兢业业,表现良好,并且一干就是十年,在此期间也一直没有被得到升职的机会。尽管阿里穆拉多夫多次提出申请,希望能调回莫斯科,但上级似乎一直在回避他的申请。在同事的再三劝说下,阿里穆拉多夫在一番挣扎后最终妥协,接受了“送礼来讨好上级”的建议。他花大价钱买了一瓶好酒送给了上级。

结果不出意料,阿里穆拉多夫很快就得以晋升,但这个通过“贿赂”得来的结果却并没有让他感到开心,反而更加沮丧。阿里穆拉多夫不敢相信,自己这十几年来的努力竟比不上送出去的一瓶酒。他无法说服自己接受这样腐败的做法和风气,于是就写了举报信上交给当地政府。

阿里穆拉多夫接二连三地遭到打击报复,妻子也在这时选择与他离婚,致使他濒临崩溃的边缘,萌生了逃离这个乌烟瘴气的国家的想法。

在恢复飞行岗位后的1985年,阿里穆拉多夫终于决定实施他的逃亡计划。后来的庭审文件,详细记述了阿利穆拉多夫劫机的全过程:

12月19日,阿利穆拉多夫与机长阿布拉米扬·维·谢等机组人员,驾驶47845号安—24型民航客机,执行由雅库茨克飞往伊尔库茨克的航班任务。阿利穆拉多夫登机时将一把折迭刀和一块重2.8公斤的长条锰钢带入飞机驾驶舱。

12时30分,阿利穆拉多夫趁领航员上厕所之机,以机舱出现机械故障为由,将机械师骗出驾驶舱,随即锁上驾驶舱门,扭动自动驾驶仪,持刀威逼驾驶飞机的机长阿布拉米扬说:“老实点,不然的话,我杀死你”,并逼迫他向中国方向飞行。阿布拉米扬当即踩踏报警信号,但在阿利穆拉多夫威逼下关闭了信号。

就这样,这架本应该飞往伊尔库茨克的飞机改变了航向,然后就出现之前我们看到的迫降一幕。

劫机事件背后,中苏关系破冰

在这起在当时被列为“保密事件”的劫机案尘封23年之后,作为当年唯一参与采访的记者张持坚才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据张持坚的讲述,当时中共国务院和黑龙江省迅速成立了“劫机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为总协调人,明确要求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审讯劫机者,弄清事件原委;二是安置好机上人员,避免发生意外;三是和苏方联络,妥善处理后续事宜。黑龙江省也随即派出省委常委、省外事办公室主任王耀臣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现场。

但在做机上人员的工作时遇到了麻烦。中苏对峙关系的背景之下,当来自苏联“修正主义”的乘客们得知被劫持到“正牌社会主义”的中国后都显得非常紧张和警惕。中方人员送去御寒的衣物、食品和饮用水时,乘客们都接受了。但工作人员劝他们下飞机去招待所休息时,他们却坚决不同意离开飞机。

直至12月20日早晨6点30分,中方人员又将面包、牛奶、奶酪以及鱼肉罐头等送上飞机,丰盛的餐食和贴心的照顾让飞机上的苏联乘客们感受到了善意,他们高度“警觉”的态度也逐渐缓和下来。

约上午11时,苏联大使馆人员乘坐的直升机降落,为首的是领事部主任格里山。一见到时任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的戴秉国,他就提出三条要求:一是和乘客见面;二是和劫机者见面;三则是与大使馆通电话。但戴秉国拒绝了格里山同劫机者见面的要求,他说:劫机者已经到了一个安全的地点,你不可能和他见面。

直到苏联政府下达指示后,机上的乘客才同意下飞机。全机组转移到齐齐哈尔湖滨宾馆已是深夜11点时。宾馆特意空出了两个楼面的客房,并为乘客准备了热气腾腾的晚餐。

通过中苏双方的沟通,12月21日下午近2时,从苏联赤塔飞来接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图-134客机也降落在哈尔滨机场。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主任王耀臣和苏联AN-24机长阿布拉米扬分别在之后举行的欢送宴会上发表讲话。

傍晚5点40分,苏联图-134客机起飞离开中国,毕竟捡回一条命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不少苏联乘客离开时眼睛里还真含着热泪。

12月22日,劫机者阿里穆拉多夫被押送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外籍越境人员管理所。据那个记者张持坚描述,33岁的阿里穆拉多夫看上去是一个“个头不高、有些秃顶的中年男人”。当时中苏关系没有正常化,两国也没有签署罪犯引渡条例,劫机者只能在中国接受审判。

1986年3月4日,中国司法机关依据《关于在航空器上犯罪及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以及中国相关法律,判处阿里穆拉多夫有期徒刑八年。判决书指出,阿里穆拉多夫劫持飞机的行为,严重危害航空安全,是国际上公认的刑事犯罪。对劫机者无论以何种理由和何种借口,也无论其基于何种动机和目的,都要依照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唯一到庭采访的新闻记者张持坚说,当天,新华社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审判苏联劫机犯阿里穆拉多夫的消息。

至此,1985年发生在中苏国之间的“劫机事”告一段落。

一个意外事件,一段历史启程

张持坚说,这起意外劫机事件让原本关系冷淡的中苏双方高层,有了频繁接触和缓和关系的机会。不得不说,劫机事件在中苏关系“翻开新的一页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就在“劫机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即1985年12月22日,曾在苏联留学过7年,时任中共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访问保加利亚后收到一个意外邀请——苏联方面请他在归国中途经停莫斯科。李鹏一行抵达莫斯科后,苏联第一副总理阿尔希波夫亲自到机场迎接。隔日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见了李鹏。当时外界纷纷推测,苏联主动示好与中国妥善处理“劫机事件”有很大关系。

劫机案宣判4个月后,戈尔巴乔夫在邻近中国黑龙江省的远东地区视察时发表讲话,主要内容就是改善中苏关系。此后,中苏两国边境地区的贸易快速升温。

阿里穆拉多夫的刑期本该到1994年才期满。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后,中方提前释放了阿里穆拉多夫,将其遣送回俄罗斯。然而,时隔6年,那个曾经让阿里穆拉多夫伤透了心的祖国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了。

更令阿里穆拉多夫不曾想到的是,让他遭受牢狱之灾并饱尝遗憾的“劫机事件”,竟然无意中成了撬动中苏冰冷关系的一根杠杆。

《时光故事》油管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U2WSefxD318PvJvuwCmSw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