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忽略的时间问题背后 暗藏新疆棉事件的真正起因
眼下,关于欧美多家跨国公司由于抵制新疆棉花、乃至中国全面反向抵制这些跨国公司的事件,已经被不断引发的新事件而持续引爆。而作为一个还要上班、下班、做饭、吃饭、睡觉洗衣服看娃的普通老百姓,你工作稍微忙点儿、刷屏节奏稍微慢点儿,或者再遇上有个什么时差之类的自然灾害,可能还没等你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已经只看到大陆街头热烈抵制、各国媒体纷纷开战的场景了。
这样一来,就让很多人忽略了整个事件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时间问题”。
头一个关键的“时间问题”、就是那篇被中共团中央和环球时报等中共官媒一起发难的H&M声明,究竟是什么时候发布的呢?
通过德国之声、BBC等多家媒体与网站的报道,我们逐渐印证了H&M和BCI的相关声明,是在2020年就相继发出。
在此,我们不妨共同回顾一下整个事件中主要时间的时间序列:
2020年3月下旬,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宣布在即将到来的棉花季暂停在新疆地区的工作,原因是持续存在关于该地区强迫劳动的报道和指控,并委托专家对新疆的情况进行外部评估,但坚持将在整个棉花季期间支持农民。
2020年10月,BCI决定停止在新疆的所有实地活动。
2020年9月,H&M发布的声明,宣布终止与中国一间纱线供应商(华孚时尚)的关系,原因是该厂产品涉嫌用新疆少数族裔“强迫劳动”生产。在声明中,H&M表示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强迫劳动和歧视少数民族”问题“深表关切”,强调“不与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或原材料”。
而在当时、以及此后的几个月里,中共方面并没有对这件事全面开火。
但是在几个月之后的2021年3月23日,中国共青团、突然在新浪微博上对H&M于去年2020年9月发布的这份声明进行批判,吹响了此事的号角。
此后,中共舆论宣传体系的各家喉舌媒体机构,开始针对此时进行全面发难,并由此引发全国网民针对多家跨国公司的全面抵制与抗议热潮。
与此同时,中国的官方《环球时报》的报道中,承认H&M声明的发布是在2020年。
而与此同时,中共各大官煤,大多以2021年3月下旬作为事件的起始时间进行报道,并且在对于H&M的声明时间表述方式,均采用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措辞。
例如,百度百科中,“2021年3月,H&M集团在网站发布的一份声明引发关注。“这样的表述方式,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2021年的三月,H&M集团发布了什么声明。
那么,既然H&M和BCI的声明令中共政府和大批民众如此愤怒,为什么在去年没有就此做出任何反应,而是选在今年的三月下旬呢?
并且又为何要刻意弱化各个跨国公司和BCI在去年就做出的各种声明呢?
而综合BBC等多家媒体报道,分析人士认为,3月下旬中共媒体对于多家跨国公司的齐声发难,同时引爆民怨,很可能与2021年3月22日,欧洲联盟、英国、美国及加拿大宣布就新疆维吾尔族人权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实施制裁有关。
因为这个日期,恰好就在中国共青团在官方微博上发出第一声愤怒的前一天。
从整个事件的时间点,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新疆棉事件本身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中共的各级媒体所重视的,只是在什么时候、把这个事件“利用”上。
或者说,只是——在什么时候,按下广大民众一起发出怒吼的“按钮”。
2. 中国疾控科学家对中国抗疫优势缩小表示担忧
中国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吴尊友近日表示,通过疫苗实现群体免疫,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没有特别优势,呼吁尽快提升接种率。吴尊友曾经明确指出,中国之前的“优势”是依靠“采用围堵策略成为赢家”,而现在需要明确的是,“人类战胜新冠,最终还是要依靠疫苗。”
据法广报道,3月27日,中国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吴尊友在中国国家卫建委海口举办的“疾控传播能力提升年活动”做主题演讲时表示,没有疫苗时,全球与新冠肺炎的首轮遭遇战,中国采用围堵策略成为赢家。在而疫苗出来后,欧美等国家通过“自然感染+疫苗接种”双轮驱动,能较快实现群体免疫。
根据中国官方叙述,新冠疫情2019年年末在中国武汉爆发。在经过初期的隐瞒和拖延之后,1200万人的武汉市被全面封锁,随后,中国采取了极其严厉的封锁战略,疫情稳住后,去年后半年以来,中国各地出现零星疫情,当局仍然采取严厉的封锁战略,黑龙江、河北等地曾全面封省。
在吴尊友看来,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通过疫苗实现群体免疫,在全球竞争中没有特别优势,希望中国能尽快提升疫苗接种率。
吴尊友指出,现在全球防控进入疫苗时代后,战胜新冠,最终还要依靠疫苗。他还表示,围堵策略将不再是中国主要防控战略,但仍将在局部范围内应用。
与此同时,一向与中共方面在抗击疫情方面现实互相称赞和信任的俄罗斯,在近日的一则规定中,也显示出对中国未来疫情的信任不足。
根据中新社的报道,俄罗斯科学与高等教育部新闻处20日通过社交网站发布消息称,根据俄联邦政府命令,部分国家留学生被允许入境俄罗斯。
消息称,这些国家均为俄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认定的疫情安全国家,包括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越南,但是引起中国国内关注和议论的是,并没有将中国包含在内。
3. 海上大塞车 物价上涨恐将波及全球
“长赐号”巨型货轮3月23日在苏伊士运河搁浅,横卡河道,阻断了往来交通。清理现场、疏通航道正在进行。专家警告航道恢复正常通行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所幸的是,所有船组人员均安全。
对于这次海上“堵车”事件的严重性,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一些数据感受一二:
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是欧亚非贸易枢纽,全球贸易中、高达12%的物流都要途径这条水道。
国际航运业刊物《劳合船舶日报》(Lloyd's List)数据显示,每天滞留的货物金额估计高达96亿美元,而《华尔街日报》估计滞留货物金额达120亿美元。
看到以上这些,除了感到遗憾和惋惜之外,可能我们觉得这个事故距离我们很远,可是再看到如下这些关于物价波动的分析,我们可能就会有些坐不住了。
首先,这次海上“大塞车”将导致油价显著上涨。
由于,随着部分地区疫情趋缓,全球贸易有所回暖,多数企业在寻求补充库存。在这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长赐号“却搁浅了。而首当其冲被影响的,是石油的运输。
据埃及《金融报》报道,在全球需要通过海路运输的石油中,大约30%都要经过苏伊士运河完成运输。
据英媒《独立报》报道,石油行业分析师称,去年欧洲每天需要从苏伊士以东的国家进口55万桶石油,其中52万桶通过运河。
毫无疑问,这次堵船,阻塞了一条重要的原油运输路线,使得石油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攀升,基准油价在周三飙升了约6%。人们越来越担心石油要在运河上停滞数周,可能会挤压原油和精炼产品的供应,从而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压力。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感受到物价上涨将会波及的范围之大了——因为油价就象武侠小说里的任督二脉,一通百通,油价一涨,那就意味着基本上全都要涨!
其次,会受到比较直接影响的,将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生活用品、食品等物资。
如今,因为船只被堵在路上,欧洲的商品因无法接收到来自亚洲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被延迟制造,而空的集装箱也无法返回亚洲再次装运。
据商业内幕网(Business Insider)分析,运河封锁,会造成每小时约4亿美元的损失。其中,装满速溶咖啡的集装箱被卡在路上,预计很快就会影响咖啡供应。家具方面也难脱影响,有很多客户开始反应,自己订购家具的交付日期已经被推迟。
该分析称,如果不尽快释放这艘船,物品的供应量会持续短缺,货物不够了,日常用品的成本就会上升,而相应的物价也就会提高,“基本上会影响你在商店中看到的任何东西的价格”。
彭博社报道称,因为全球许多地区都依赖于苏伊士运河运输卫生纸这类日常用品,船上运载的木浆运输也会被延迟,会造成商店中卫生纸的供应短缺。目前全球最大的木浆制造商Suzano就此发出警告称,全球货轮塞船或导致木浆供应中断,影响到卫生纸的供应。
国际航运商会秘书长盖伊·普拉滕表示,不仅“长赐号“上的货品会严重延误,其他被堵住的数百艘船上的物品也会延迟到达。这对全球供应链的损害将是巨大的。
总部位于德国的保险业巨头安联保险估计,这次苏伊士运河封锁可能使全球贸易每周损失60至1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