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法收场了!中共一不留神“泄密” 全网炸锅
中国经济不景气之下,青年大规模失业潮引发关注。中共统计局15日在解释失业和就业如何统计时,称一周工作一小时以上就属于就业,此言一出,引发网友愤怒。
6月15日,中共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失业率的统计方式。他声称,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将16岁及以上人口划分成三类:就业,失业,以及非劳动力。其中,就业人口是指,在调查参考期内(通常为一周)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一小时及以上,和因休假、临时停工等暂时离岗的人——这些人都属于就业。按照付凌晖的说法,一周工作一小时以上就属于就业,不算失业。对此,微博上网友纷纷口诛笔伐,有评论直言:再这样糊弄下去,清政府就要灭亡了!“刚看到简直不敢相信,这还是统计标准?”“哦,灵活就业是块砖,哪儿需要哪儿搬,妙啊,摆地摊、发传单、打零工,是不是接下来只要注册了自媒体账号,开通了原创收益,都算就业了?““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样不要脸的。还什么国际标准?按照国际标准,18岁以上公民有投票权,我们投票权有吗?哦,我忘了,有选村长的权利。”“一周加班五小时不属于加班,一周工作一小时算就业,真的讽刺。”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艰难,年轻人失业率越来越高,中共官媒近期不断造新词回避失业问题,如自雇经济、轻创业、轻就业、慢就业等。德国媒体《法兰克福汇报》近日发表题为《中国人何以要学会“吃苦”》的评论文章指,习近平10年前曾号召青年人要有雄心壮志,10年后的今天却要青年人像他一样学会吃苦。他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可帮助外界了解中共领导层对当前经济局势的判断。
评论写道,不堪回首的三年疫情过后,中国本应以“满血复活”的形象成为今年最大的惊喜。如今,中共央行不得不恳请各方对短暂复苏后再度陷入疲软的中国经济保持耐心。北京当局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国际市场的疲软,而是内需的不景气。过去15年来,中共政府一直在鼓励民众消费,但收效甚微,而促进消费现在已成当局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但中国人仍会将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储蓄,储蓄占比是美国人的三倍。美国人的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高达80%,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而中国的消费占比则不足50%。
评论指出,习近平当局以减少基建项目、提高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贷款门槛等手段,试图恢复对经济领域的管控,这样做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速的放缓,但减幅如此之大,却令人震惊。如今,习近平呼吁民众要为吃苦做好准备,让人有理由对他提振经济的意愿表示怀疑。实施必要改革,以便让中国消费者的钱袋子鼓起来,变得更加遥遥无期了。相反,一旦北京当局在不远的将来攻打台湾,那么习近平就将中国带入一个新的、漫长的苦涩时代。自由亚洲援引台湾韬略策进学会祕书长吴建忠指出,除了习近平,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经济急剧下滑,中国在科技转型、产业转型中遭到重挫,遭受全世界围堵,而习近平此时提出的解方竟然是“青年下乡”。
2、坐稳扶好 下半年不出意外 国内将出现4大趋势
2023年已经过半,各位朋友还好吗?是充实盈余的,还是如我一般,口袋中的钞票随着时间日渐单薄!不出意外,我相信多数人都是后者。原本我们以为的,是疫情放开之后,经济立刻复苏,一切都会好转起来。但目前来看,愿景似乎并未如期而至!下半年会变好吗?未来的日子,到底会怎么样?
来自墙内自媒体的一篇文章写道,和不少大牛沟通后,发现他们有如下判断:一是失业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二是就业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方面,市场的行情如干涸的河床,国际贸易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满溢。同时,房地产的影响如潮水般泛滥,很多关联行业都无力承受,无法再吸纳大量就业人员。再加上AI等新技术的冲击,及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触顶,大厂们已经开始精简机构。而另一面,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在这双重压力的交织下,可以预见,就业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如果有合适的工作,就不要待价而沽,机会真是稍纵即逝,一旦犹豫,就不会再来!第三个趋势,流动性陷阱越来越严峻。尽管央行在5月否认了通缩的存在,但流动性陷阱的问题却依然如影随形,甚至愈演愈烈。简单来说,问题并非在于我们缺少货币,而在于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无法流向底层人民。对于普通人来说,未来赚钱可能会变得更难。所以,我们要避免浪费,学会节俭,积攒蓄力,才能在潮起潮落中保持稳定。第四个趋势是,社会矛盾可能会加剧。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由于之前提到的各类问题的纠结,社会矛盾可能会加剧。在此,奉劝大家与人为善,发生冲突时,尽量克制点。因为,你永远无法预料,对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积累了多少怒火。克制点,只对自己有好处。
文章最后写道,关注了专家和学者的言论,就会发现他们普遍对未来市场持谨慎态度,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挽救市场。上面会不会拯救,或者怎么拯救,不好说。但对于普通人,必须警醒,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
3、习“极端”高调中 布林肯去北京到底要谈什么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16日启程前往北京访问。美国高级官员14日强调,布林肯此次访华的主要目标是与北京建立危机沟通机制,降低风险,但他们同时表示,并不期待此次访问会有大的突破。分析人士认为,布林肯此行应该试图为美中两国领导人今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会晤铺平道路,
《法广》的评论指出,在14日布林肯与秦刚通话中,秦刚要求美国尊重中共的核心关切,如台湾问题,并把中美关系恶化的责任推给美方。实际上,并非秦刚说话不客气,而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一直在营造中国备战备荒一致对外的“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的“极端”气氛。《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中共高层不仅传出“极端”的舆论信息,中共军机军舰也“令人震惊”地增加了“极端”挑衅的拦截行动。眼下,“极端”正成为一种新的口号,并在中共地方政府层面出现。
《美国之音》援引专家分析,习近平的备战指示和解放军增加大胆挑衅美军的行动并非偶然,而是旨在测试美军交战规则和意志,以便加快武统台湾的进程,美国需要在经济和军事上做好应对冲突的准备。布林肯需要告诉习近平,美国已经从乌克兰战争中吸取教训,美国将给予台湾他们想要和寻求的任何武器,以阻止北京的侵略,甚至包括F-35战机和沿海战斗舰。
就在布林肯访问北京前夕,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本周最新的报告写道,未来9到18个月有三段时间是两岸关系最敏感的时期,也就是从现在到2024年一月的台湾选举、选举后到5月20日的总统就职前,以及从那之后到2024年11月的美国总统选举,因此避免已经相当紧张的关系更恶化至为必要,问题在于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何瑞恩在推特上写道:“拜登政府在布林肯访问问题上放低期待是明智的。我不期待有任何突破、大的可交付的成果或是大的动作。这不是这次访问的目的”。华盛顿智库昆西研究所东亚研究计划主任史文也披露,中国学者在非官方的“二轨”外交中告诉他,中南海也意识到美中必须要管控危机,保持对话。美国印太协调员坎贝尔也强调,与中共对话并不代表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出现了改变。在被问到对布林肯的此次访问有何期待时,坎贝尔这样表示,“我们必须现实一点,我们去北京并不是为了在我们相处的方式上取得某种突破或转变。”
4、刚刚,拜登又给乌克兰开了绿灯
据美国新闻网站Axio报道,两名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总统拜登支持由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提出一项计划,即宣布乌克兰无需完成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即可加入该联盟。
报道指出,在下个月将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前,盟国在如何处理乌克兰未来的成员国资格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现在就将乌克兰纳入北约的安全保护伞,实际上意味着定下了与俄罗斯的战争。然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认为,乌方已经证明了该国对联盟的价值,必须给其一个具体的入盟途径。
这两位消息人士说,斯托尔滕贝格本周二在白宫提出了一项建议,即北约将声明乌克兰已经在加入方面取得了进展,并且不需要完成其他东欧成员国在入盟前所经历的逐步的“成员国行动计划”过程。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说,拜登一直在寻找能够统一北约的“中间地带”的解决方案,并支持这一想法。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拜登暂时支持这位北约秘书长的建议。根据该计划,北约将宣布乌克兰可以绕过联盟的“成员国行动计划”。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位发言人证实,美国和其他盟国正在举行会谈,“讨论我们如何向乌克兰保证他们的长期安全,以便在这场战争结束后阻止任何未来的侵略”。这些协议可能会在7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维尔纽斯峰会前后推出。
5、着眼台海冲突 北京正拉拢这个日本人
在台海情势牵动东亚地缘政治之际,向来与东京当局唱反调的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据传可能在下月访问中国。“日经亚洲”前中国分社社长中泽克二15日撰文指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近日考察时曾提及冲绳,这是自习主政以来首次提及冲绳,着眼点可能是企图拉拢玉城,应对中美日可能因为台湾而爆发的冲突。
文章指出,玉城竞选知事时的政见,包括要求美军关闭普天间基地,也反对在名护市边野古新建基地。他曾在接受中共党媒访问时表示,绝不允许因所谓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使冲绳沦为军事打击目标。根据官媒发表的“纪实”,习近平参观明代抄本“使琉球录”展品,这是一件记录钓鱼台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版图的早期著述。习近平说,“我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就知道福州有琉球馆、琉球墓,和琉球的交往渊源很深,当时还有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
文章指出,习近平前述评论在中国历史学界引发一波小型的“琉球热”,虽然难以理解习近平此番言论的真正意涵,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历史和文化与当前的地缘政治有关。目前,冲绳不仅是许多美国军事基地的所在地,也是确保印太地区安全的地缘政治关键。一旦美国和中共在台湾议题上爆发冲突,冲绳可能首当其冲。文章引述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泉忠的说法,北京当局对玉城来访极有兴趣,习近平的前述言论被视为著眼于此。通过加强与冲绳的关係,习近平当局可能希望针对地缘政治的发展,制定一套新的区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