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华发出重要信号 美军70年来首次…
随着美中对抗加剧和台海局势动荡,美国海军陆战队26日在关岛举行了布拉兹营海军陆战队基地正式启用仪式,这是70年来美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军陆战队基地,对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重新部署兵力应对中共挑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美国之音》报道,美军海军陆战队司令伯格上将当天发出推文说,“关岛是一个起到战略中心作用的好地方,将为海军陆战队、联合作战部队、盟友和伙伴们提供极好的训练机会。”布拉兹营美国海军陆战队基地是依据美国与日本2012年签署的一项协议建立的,该项协议计划将数以千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及其家属调离日本冲绳,一方面减轻美国驻军对当地社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面对中共军力不断增强时调整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兵力部署。海军陆战队网站上提供的资料显示,布拉兹营基地为加强印太地区安全与稳定担负起美军的战略后勤中心作用,为美国国防部掌握威慑和防御能力扮演关键角色。
报道指出,布拉兹基地占地4000英亩,预计耗资86亿美元兴建,目前已经完成一半,预计从2024年开始陆续接纳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军的军人。建成后该基地可以容纳大约5000名海军陆战队员。此外,美国空军据信也在位于关岛附近的天宁岛扩建机场。分析人士认为,该机场完成扩建后,很可能被美军当作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备份”,美军希望天宁岛机场能够部署14架大型空中加油机,以便能够让部署在关岛军事基地的美军五代机奔赴第一岛链作战,并停留尽可能多的时间。早在去年六月,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海军上将约翰∙阿奎利诺就曾表示,为了应对来自中共常规军力的压力,空军应该考虑将F-22、F-35等第五代隐身战机永久部署到关岛,距离中共国近一点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防部在2023财年国防预算“太平洋威慑倡议”专项中申请了61亿美元经费,用于推进关岛防御、导弹预警和跟踪能力建设。
2、遏制中共 日本毫不手软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借着今年G7举办国的身份,开年便对5个G7国家进行访问,对北京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日本的对华战略已经清晰,在配合美国围堵中共的同时,借西方盟友之力,主动构建一个日本的对华包围圈,遏制中共对日本威胁。
海外时评人士邓聿文撰文分析,新年以来,中日关系每况愈下,日本率先对来日中国游客采取了核酸检测等限制措施,北京当局随后采取反制措施,暂停日本公民的赴华短期签证。双方的做法导致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也使得双方国民对对方的厌倦达到一个高点。
文章指出,双方关係到这个地步,当然是积怨已久的发酵。最远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日本对钓鱼岛的国有化,安倍接任首相后,两国关係也一直磕磕碰碰,时好时坏。安倍第二次辞任首相后岸田接任,在安倍突然遇刺杀后,岸田在抗中之路上走得比安倍更远。一种解释认为,岸田要稳住首相大位,就需在对华关係上表现得比安倍更反华,这样才能得到安倍系的支持,毕竟安倍系还是自民党内的最大派系,没有其支持,岸田的首相怕是做不长。上述解释似乎显示岸田的反中带有某种不得已成分,但它可能忽略了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日本已经深深感到中共对它的威胁日重。去年八月中共为反制佩洛西访台举行的围台军演,将两枚导弹发射到有争议的日本外海领域,对日本国民产生的震动之大,日本舆论普遍认为,中共对日本国家安全的威胁不再是想像中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文章进一步分析,这之后,人们看到,日本修改了安保协议,进一步强化了同美军的战备合作,接下来出台新的安保战略,将中共定义为“前所未有的的最大战略挑战”。按照日本新的安保战略,到2027年军费开支将比现在增加一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五年后日本将拥有攻击敌方基地的能力。日本国家安保战略的这些重大改变都和对中共的重新定位有关。可以说,现在中日关係某种程度上其实比中美关係还糟糕,北京还可以邀请布林肯访华,日本外相林芳正多次表达访华意愿却被北京拒绝。
文章写道,但事情并未到此结束。岸田因为日本今年5月成为G7的举办国而展开了他上任以来首次对其他六国的访问,此访可以看作日本一次主动构建对华包围圈的出击。岸田首站法国,商定国防合作,高调表示要“维护台海和平”,再与意大利签署“全球战斗航空计划”,和英国签订防务协议,允许后者在日本驻军以应对“来自中共的挑战”,又同加拿大合作打造“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最后一战美国,双方举行外长和防长“2+2”会议,全面加强美日军事合作,加入美围堵中共的芯片联盟。岸田本人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演讲中,呼吁日本、美国和欧洲必须在中共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更加凸显日本遏制中共的主动意志。
3、 印度内部评估:印中边界冲突可能更频繁
最新流出的一份印度边境警方对印中边界争议地区的安全局势作出的评估报告认为,随着中共当局在该地区修建的军事基础设施越来越多,两国军队在争议地区发生武装冲突的风险将会增加。
据报道,这份研究报告是在喜马拉雅山西段的拉达克地区的印度警方向在近日举行的一个高级警官会议递交的机密报告。路透社披露,印度总理莫迪参加了这次会议。报告说,这项评估依据的是边界地区的地方警察收集的情报和多年来印中两国之间的军事紧张关系演变的规律性特点。
这份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指出,2020年,两国军队在拉达克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流血冲突,之后双边举行多轮军事和外交对话,达成了两国军队脱离接触的协议,使边界局势一度有所缓和。但在去年12月,双方再次发生冲突。路透社引用其记者看到的这份报告的内容说,“鉴于中共内部的冲动和在该地区的经济利益,中共军方将会继续修建那里的军事基础设施,冲突也会变得更加频繁,这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延续过去的冲突模式。”报告认为,中共军方在边界的中共国一侧不断大力修建基础设施,两国军队都相互测试对方的反应、炮火的强度和步兵调动的时间。中方通过设立缓冲区挤压印度领土,导致印度在拉达克占据的面积缓慢地缩小。此外,通过分析过去冲突和紧张局势的模式时发现,自2013年和2014年以来,双方冲突的强度每过两三年都会有所提升。
截止到发稿为止,印度军方和中共外交部都没有对这份报告作出回应。中印双方共有长达3500公里的边界,从1950年代以来,边界纠纷持续不断。
4、必要的非必要 中国人2022年最痛领悟
曾经的清零严格防疫,让许多中国人在2022年度过了一整年“非必要不...”的生活。“非必要”成为大疫3年下中共国的关键字之一,被封控越久的人越能体会个中滋味。
中央社援引墙内自媒体“城市数据团”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计算,将每一个被封控过的地区按照封控的天数加总,去掉其中被封时间不足5天的人口,仅从2022年3月初到11月底,“就有10亿中国人曾经历过封控,平均被封控了27天”。在封控之下,官方提出各种口号:非必要不来沪、非必要不出京、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出国,甚至还有些社区呼吁居民非必要不团购…等。
报道指出,早在去年3月,上海在进入封城之前,各个社区已展开小范围的封控,许多人开始囤菜、储备生活用品,一名女子在卖场高喊“我要买咖啡啊”的新闻一度登上了热搜。当时,许多中国人觉得这显示上海人果然很矫情;但随着后来长达2个月的居家隔离,网友们开始承认那名女子其实喊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时间一长,所有的“非必要”都成了必要。只过非必要的生活,不只人少了尊严,整个社会都出了问题。直到上海正式解封当天,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在网上撰文“静默两个月之后,上海的非必要生活终于回来了”。文章写道:“我们来到上海并非仅仅是为了讨一口饭吃,更是因为这里的各种非必要生活,而这些非必要生活构成了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区别,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啊!”如今,随着中共在去年12月急转弯全面放开防疫,在抢药、等待被感染等混乱中,各种“非必要”已渐渐消失。对很多人来说,今年春节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回老家,不必再理会官方所谓的“非必要不返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