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朗反击美国开始,先做了这样一个动作试水
伊朗报复美国政府开始了,先采取了这样一个步骤。当地时间5日晚上,伊朗政府宣布,将进一步缩减对于2015年核子协议的承诺,铀浓缩作业将不再受到核子协议限制,但德黑兰当局仍会持续跟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合作。
伊朗国营电视台报导,伊朗将不再遵守核协议中对于核子作业的任何限制,包括针对伊朗的浓缩铀离心机数量、浓缩铀产量、浓缩铀纯度、核子研究及研发等限制。
国营电视台引述伊朗政府声明:"伊朗将不受限制并基于自身技术需求,持续进行核浓缩作业。"
不过伊朗当局也不忘留有余地。称,如果美国取消对伊朗的制裁措施,他们可以迅速取消这些违反核协议限制的举措。
2、吐露心声?习近平终于就接班人问题表态
习近平终身制到底能不能搞下去,一直是人们观察目前中国政治的焦点。日前中共党媒发表文章,谈了习近平就这个问题的看法,谈到中共“国家领导层有序更替”问题。对此,习近平对接班人部署是否提上日程引发外界解读。
法广1月4日发表标题为《习近平好像在找接班人》的评论文章称,《求是》1月1日发表的文章引起外界注意,就是涉及领导层有序更替的问题,当中引述习近平说:“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
为了说明领导层有序更替的问题,习近平还重申邓小平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的相关讲话。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为废除中共领导人终身制、实行干部退休制度之作,中共后来有了事实上的国家领导人退休制度,比如中共总书记任期两届,每届五年。
文章指,中共总书记任期两届,每届五年,除了胡耀邦、赵紫阳两位改革派总书记遭邓本人罢黜是例外,从江泽民开始到胡锦涛,都遵循了这一退休制度。江泽民当年两届任满时曾有过延续任期的愿望,但只延长了自己的军委主席任期;胡锦涛任满两届后,全部交权,被称之为“裸退”,接任的习近平也称赞为他全面让路的胡锦涛“高风亮节”。
但习近平当局在2018年3月突然提出废除了“国家主席”只能连任两届的限制,似乎为其继续连任铺路。
中共十九大上也没有沿袭党内“惯例” 象十七大一样,把一个总书记的备胎安排为分管党务的政治局常委,从年龄角度形成所谓的“接班梯队”。引发外界猜测习近平或效仿毛泽东实施中共领导人终身制。
不过,在2019年12月18日,习近平到访澳门出席澳门主权回归20周年活动之际,美媒报导称,北京圈内人士称,中南海一名高层领导人的亲信披露,现在中共党内各派系基本达成共识,预选和培养接班团队,以应对或有突发情形,诸如最高领导层健康出现意外等。
但也有人认为习不可能轻易同意推出接班人。港媒评论人潘小涛早前有文章指出,习近平辛苦部署多年,又改党章又修宪,现在怎会那么笨去立储?他认为习的交棒,无非就是主动及被动两个情况。被动将很危险,形势比人强,如果犯下弥天大错,被政敌围攻,不得已之下落台,他本人就面临很大风险。
3、刘鹤将在1月13日率团赴美签署协议
据报道,消息人士指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预计将在1月13日率团赴美,签署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以达成两国在贸易领域的共识。
1月5日周日,港媒《南华早报》引用消息人士言论说,由刘鹤率领的北京贸易团队将在1月13日抵达华盛顿,并在1月16日离开美国,预计两国能够在1月15日签署贸易协议。
有知情者透露,在美国总统川普宣布签署协议时间为15日之后,北京当局对该问题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讨论,最后敲定了新的赴美时间。
川普在12月31日曾发布推文说,他准备与中方高级官员代表1月15日在白宫里签署协议,在此之后,他将亲赴北京面见中共主席习近平,开启中美第二阶段协议的谈判流程。
目前中美两国尚未对刘鹤访美相关的消息进行证实。
12月中旬,中美两国宣布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在协议达成之后,北京当局在相关问题上的做法显得较为低调。美媒福克斯新闻指出,在协议达成后,中共主席习近平将不会亲自签署该协议。
新的贸易协议预计将包含北京在货币、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农产品采购等领域的让步,同时,北京被指准备在2年内购买2000亿美金价值的美国产品与服务,以削减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
中共商务部声明说,中美两国的贸易协议文本将在签署完成之后公开。
4、加拿大经济将成为世界八强
媒体报道,根据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加拿大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世界第八大经济体。一份欧洲著名智库经济与商业分析中心(CEBR)的报告比较了今年和未来15年的GDP。这份报告预计加拿大的经济将从目前的世界排名第10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9位和2029年的第8位。
报告摘要中指出:“在吸引技术移民方面取得成功的两个西方经济体,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应该会继续上升。”报告说,预计到2034年,加拿大将成为第八大经济体,澳大利亚将成为第13大经济体。
报告指出,由于成功吸引了熟练的移民工人,加拿大的人口在2014年至2019年之间每年增长1.1%。该经济与商业分析中心说:“成功吸引技术移民的国家往往增长更快。”
尽管其全球排名前景乐观,但经济与商业分析中心指出,加拿大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该报告强调,加拿大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89.9%下降至2019年的87.5%。尽管过去几个月有所改善,“仍需采取更多行动将政府债务水平降至更可持续的水平。 ”
另外,自由党目前的少数党政府将影响决策。CEBR指出:“这将是未来几年的重大挑战。”
5、美伊关系剑拔弩张,欧盟出面斡旋
伊朗第二号人物苏雷曼尼事件之后,伊朗与美国,以及中东局势邹然紧张,为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欧盟已经主动出面,邀请伊朗外长前往布鲁塞尔会谈。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波瑞尔5日表示已和伊朗外交部长查瑞夫通话,敦促伊朗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以降低对该地区及伊朗人民的影响。
波瑞尔还邀请查瑞夫前往布鲁塞尔,继续就区域政治及安全问题进行讨论。
美伊紧张牵动中东情势,欧洲各国近日也展开了外交联系,法国总统马克龙4日与伊拉克总统沙雷都同意致力降低中东紧张。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强调各方克制,以免紧张局势进一步升温。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史托腾柏格与美国国防部长艾斯培通话,并宣布因顾及人员安全,将暂停北约在伊拉克的训练任务。
由于担心情势升温,英国政府派遣2艘军舰赴波斯湾保护公民安全。英国外交部还建议公民不要赴伊朗和伊拉克旅游。
6、不改变对港政策,中联办主任换谁都一样
中国1月4日宣布免去王志民、任命骆惠宁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的消息引发香港人关注。不过香港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林卓廷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觉得无所谓。
他说:王志民“是因为建制派在区议会选举大败所以被撤换,但是中共对港政策不改变的话,也不会有什么正面的作用。政治问题当然要政治解决,但是北京跟林郑政府一直拒绝聆听香港民意,最终这场运动的结果我现在很难妄下结论,但是我相信香港人会坚持到底。”
5日香港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报道、分析了这个消息。
分析普遍认为王志民被撤是因为建制派在最近的区议会选举中遭受重创,未能处理好香港危机引起中央不满而被撤换。
香港《苹果日报》的报道称2017年9月上任的王志民是历任“最短期”的中联办主任。《苹果日报》还引用政界人士的话说,北京任命没有港澳事务经验的骆惠宁接任中联办主任,反映北京难以找到合适人选,或者没有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
英文的《南华早报》说任命骆惠宁为下任中联办主任是出人意料的选择。报道说,骆惠宁12月已经到65岁的退休年龄,刚刚在前几天的12月28日被任命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而这一职位通常是为退休官员保留的。南华早报引用香港评论人士刘锐绍的话说,这一任命显示北京要借此推动香港与大陆的经济关系,但是他说这不会给北京应对香港抗议活动的策略带来重大改变。
7、王下骆上 林郑月娥“迎来送往”假惺惺
香港中联办主任一向被视为北京驻港的首席钦差大臣。日前,就国务院任命骆惠宁为新一届中联办主任,港府新闻处发文指,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月4日发表声明欢迎骆主任履新,并顺便感谢被中央免职的王志民对香港的热爱,“特别是对青年工作的热忱和支持”。
林郑在欢迎声明中指出,她和特区政府欢迎骆惠宁出任新职,又指骆主任前年底以山西省委书记身分率团访港,“我与他就晋港合作有很好的交流,亦感到他对香港的关心。我深信骆主任会继续带领中联办,与特区政府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基本法》及‘一国两制’,以确保香港的繁荣稳定,并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内地与香港关系进一步正面发展”。
声明同时指出,林郑和特区政府十分感谢离职的王志民过去两年多对坚守一国两制和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在过去7个月,香港经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他一直带领中联办坚定支持特区政府维护法治的工作,并给予特区政府信心和鼓励。林郑说:“我自2006年开始已在政府不同工作岗位与王志民合作推动特区与内地事务,深深感受到他对香港的热爱,特别是对青年工作的热忱和支持,借此机会向他表示敬意和致以由衷的感谢。”
王志民自2017年9月来港出任中联办主任,至今可说是最“短期”的主任。他来港初期一度试图积极拉近与港府、港人的距离,他曾公开说“西环同中环行埋”,意思就是中联办要与特区政府手牵手合作无间,但这番努力不但未获港人好感,反而还招惹外界批评高调介入香港本身事务,之后更因港府硬推逃犯条例修订而身陷泥沼。王连番力挺港府修例,甚至曾在中联办向港区人大和全国政协下旨支持送中。结果反修例运动令建制派丧失大量区议会议席予民主派。
至于林郑月娥对王志民特别推许的青年工作,尤其令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特区政府不顾民意在去年硬要推出备受港人疑虑的逃犯条例修订案,民间社会爆发反对浪潮,迄今仍未平息,参与这次反政府运动的人士,以香港的青年和学生居多,而众多的民意调查亦发现,香港人心仍未回归者,又是以青年居多,王志民对“青年工作的热忱和支持”,显然未能反映在社会的实际层面上,林郑月娥却予以特别的感谢,给外界一种不接地气和假惺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