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视频 > 正文

 1、不会给习近平最想要的 川普“最狠信号”来了

10月底,川普和习近平在韩国会见,随后两国“脆弱休战”。而就在这之前,川普还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举行了美韩峰会,峰会结束后双方团队随即进入长达16天的闭门协商。直到11月14日,一份名为《事实清单》的官方文件才正式对外公布,这份文件不仅回答了外界关于川普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重点的疑问,也揭示了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新方向:美国海军与商船未来可能在韩国建造。而这份《事实清单》的战略核心:就是美、日、韩形成印太三角,共同应应对习近平当局。

美方造舰“外移”到韩国?全球军工链面临重组

文件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美韩将“研究调整现行制度,使美国商船,甚至美国海军舰艇的建造,都能在韩国进行”。这句话由李在明本人公开讲出,意味着美国首次同意在盟国境内建造具战斗力的军舰,被视为突破美国长期的造舰限制框架,象征着美韩军事合作的深度出现历史性升级。

长期关注美韩军工合作的多名官员指出,以往美韩合作多停留在“支援性维修”,例如补给舰的保养与后勤协助;但此次文件将合作范围直接扩展到具战斗能力的美军军舰,这几乎是质变。

美国近年来因造舰产能不足持续面临国会压力。相关法案原本要求军商船都必须在美国本土建造,但川普与李在明同意“研议制度调整”,意味着美国很可能正式将部分造舰任务移往盟国。

韩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商船与大型船坞制造能力。一旦制度改革落地,美国未来的航母、驱逐舰甚至潜舰,都可能在韩国建造。韩国国内甚至已经将自己定位为未来美军的“后方建造基地”,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事实清单》的战略核心:印太三角成形

文件纳入多项关键安全议题,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对台海的强调。美韩再次重申“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反对任何片面改变现状”,确认双方在台海立场上完全一致。

文件还提到,将强化“针对包括朝鲜在内所有区域威胁”的威慑能力。韩国学界普遍认为,“所有区域威胁”指向的正是中共,这代表美韩合作的地理范围,已从韩半岛扩展到整个印太区域。

在海洋议题上,文件强调航行自由、飞行自由与国际海洋法,并对南海军事化做出明确回应。军工合作同时深化,涵盖造船、维修、供应链、人才训练等领域,显示美韩正在共同打造完整的军事产业链。其内容结构与美日不久前的“共同声明”高度相似,意味着美、日、韩在印太战略上正在形成三角、一体化的政策方向。

对华警讯:川普释放史无前例的战略信号

美韩文件公布后,最先在地区内引起震动的,是它向北京释放的信号。

 就在文件发布前,中共官媒才警告韩国与日本,若协助建造可能被用于美军“第三国行动”的舰艇,将“自把自己推入危险”。如今美韩公开将台海、南海纳入共同关切,更触发外界关注北京的下一步反应。

李在明在说明文件时,也特别提到自己不久前与习近平的会面,称双方“开启改善关系新契机”。他强调,韩国外交应“不拘泥于距离上的平衡,而是实事求是地处理国际关系”。韩国外交界认为,这句话反映李在明试图在强化美国同盟的同时,保留与北京的务实空间。然而,美韩文件的军事深度合作确实让韩国在地缘政治上更清晰地站在美方阵营。

中美新态势:脱钩迈向不可逆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份文件的出现,必须放在川普第二任期的重要背景下理解。

来自川普团队的内部人士透露,川普曾说过他“不想给习近平最想要的东西”。而这句话在此次美韩协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任期,川普以贸易战为主轴,但依旧保留与北京协商的空间——他的策略更像是“重新谈一笔更好的美国协议”。然而此次不同:川普在上任后的最初几周,便推动供应链外移、加速军事联盟整合,并且推动美国造舰外移至盟国,这标志着美国在关键军事产业链上正主动与中国脱钩。

美国海军造舰能力一旦在韩国形成替代性产能,将彻底削弱中共在造船、海军扩张以及印太地区的战略优势。换句话说,川普对华政策已经出现结构性改变:从“压制中国”转向“系统性减少对中国依赖”。这不仅是对华强硬,更让美国能够以更低风险、更高战略距离与中共竞争。

多名分析人士认为,中美脱钩正迈向不可逆:在军事后勤、供应链、半导体乃至造舰等领域,美方正在迅速构建“去中国化”的联盟体系,而美韩的造舰合作就是最典型实例。

台海若变局,韩国将成美军后勤中心

美国在印太的海军部署不断扩大,却因国内产能不足而遇到瓶颈。韩国船厂现代化程度高、生产速度快,一旦纳入美军体系,美方在印太的后勤与维修能力将成倍提升。

韩国国防界普遍分析,若未来台海爆发突发状况,美国很可能将韩国视为关键的后勤造舰基地与维修中心,使韩国在印太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再次升高。这不仅是军事合作的扩大,更代表韩国被正式纳入美国区域战略的“核心支点”。

此外,美韩也确认继续推进“核咨商小组”,并维持美军核保护伞承诺。李在明则承诺提高国防预算至 GDP 的3.5%,2030 年前向美方采购 250 亿美元军事装备,并计划向驻韩美军进一步提供总额 330 亿美元的协助。

综上所述,美韩“事实清单”不仅是一份合作文件,更是印太战略重组的蓝图。它让韩国从一个区域安全伙伴,转变为美军在印太的潜在造舰后勤中心;也让川普的第二任期对华战略呈现出“脱钩加速、同盟整合”的态势。随着美、日、韩安全合作全面深化,习近平当局在区域内将面临更复杂的战略平衡。印太秩序正迎来新一轮重塑,而美韩的这一份协议,显然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2、中国多家银行开始卖房子 什么信号?

进入四季度,中国银行业加速处置不良资产,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数量远超过去四年平均水平,显示银行体系压力明显。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3.5万亿元,环比增加883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52%;前三季度平均资本利润率为8.18%,低于2024年的8.77%,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63%,同样下滑,显示盈利能力承压。

中共官方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今年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已达1166条,远超过去四年的年均水平。大额资产包规模高达百亿至数百亿,渤海银行10月转让近500亿元本金债权,加上利息及罚息总规模近700亿元;广州农商银行挂牌处置189亿元信贷资产。业内预计,全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额将突破2000亿元。

除债权转让外,银行还直接下场出售房产。阿里、京东等平台显示,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兰州银行、吉林农商行等挂牌房源价格普遍低于市价25%至70%。九江银行广州分行一住宅起拍价约79.8万元,而小区均价约224万元,仅为市价三成;兰州农商行上百套住宅以市场价一半起拍,仍出现零出价流拍。国有大行、地方城商行及农信系统挂牌房源数量庞大,农业银行超3400套、吉林银行2000多套、广东农信超1.2万套。银行还拍卖白酒、鸡血石等抵债资产,显示不良资产处置形式多样化。

业内人士指出,大量房产因法拍流拍回流银行,迫使银行主动销售,反映市场流动性紧张。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6月法拍房供应创年内新高3.2万套,但成交折价率仍接近三成,显示市场承接力不足。

分析认为,这轮银行资产抛售潮由三大因素推动:一是宏观经济下行,部分行业及地方项目回收能力减弱;二是监管关注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迫使银行调整策略应对年末考核;三是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及影子银行收缩叠加,削弱金融体系韧性。此外,2024年全国有199家中小银行被注销,数量远超过去三年总和。专家认为,银行大规模甩卖不良资产及房产,是金融体系承压的明显信号,也可能预示系统性风险潜在暴露。

整体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潮,是经济下行、监管趋严与资产流动性不足叠加的结果,未来几个月银行如何处置存量资产,将成为观察中国金融风险的重要窗口。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