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色反常后消失一周 蔡奇出了什么事?
中共最高层的动向持续引发外界关注。近一周以来,身为习近平最高大秘蔡奇的动向出现了异常。虽然关于蔡奇是否出事,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但缺席重大场合,神秘消失一周本身就足以引发高度关注。
一、蔡奇两次出现后突然消失
蔡奇上一次公开现身是在 11月7日,陪同习近平前往广东梅州,在叶剑英纪念园参加祭拜活动。再往前一次是 11月5日,他在海南陪习近平出席“福建号”航空母舰的下水仪式。当时蔡奇面色反常、神情诡异。
然而在 11月以来最重要的公开场合——广州全运会开幕式上,蔡奇却罕见缺席。按惯例,中办主任必须全程伴随习近平,尤其这种规格的活动几乎从无例外。上一届全运会在西安时,中办主任丁薛祥就全程陪同。如今蔡奇突然缺席,对比鲜明。更不寻常的是,全运会最重要的一场活动中,官媒的报道出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画面:张又侠与习近平并列中间位置,距离对等。这不但象征着军权与党务的微妙平衡,也凸显了蔡奇的缺位——中办主任的位置竟被公安部长王小洪“补位”。
从11月7日至今,蔡奇已整整失踪一周。以他“习核心第一大秘”的身份来说,这是极其反常的。
二、蔡奇单独行动极为罕见
蔡奇必须贴身跟随习近平,既是政治局常委,也是中央办公厅主任。他的职责涉及警卫、保密、安保、机要等一切核心运作;他不出现、没在习近平身边,就是最大异常本身。
回顾近年,蔡奇重大场合只有两次短暂“脱离习近平”:一次就是李克强“突然死亡”前几天。当时蔡奇“罕见单独前往陕西调研”;而李克强离世后,有分析指出蔡奇可能曾前往上海参与“相关布局”。另一次是,今年7月7日,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蔡奇则出现在卢沟桥参加抗战纪念活动。
三、军委办公厅主任三连翻车,是否牵动蔡奇?
近两年,习近平的军事核心班底持续大爆炸:军委主席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等 三任大秘全部出事;军方“福建帮”大规模被清洗。这些人背景与蔡奇高度重叠:都是从福建系上来,与王小洪、侯卫东等同源系。
张又侠如今掌握军权,正在进行全面肃清。若相关审查中牵连到蔡奇,极有可能触发高层震荡。要知道:总书记大秘一旦出事,震级不亚于林彪。因为蔡奇掌握警卫局、人事机要,是“权力核心中的核心”。
四、是否存在“第三波政变”可能性?
海外时评人士陈破空分析指出,不少迹象显示,习近平在三中、四中全会后权力有所松动。军权现实掌握在张又侠手中,但蔡奇掌握中央警卫局,有能力在北京或警卫系统上动手。而张又侠近期动作频频、警戒明显,也并非巧合。广州全运会上他与习近平并列出现,更像是一种“力量展示”。
此外,张又侠的文章近日不仅在军报刊发,还被党媒全文转载。文章重点是打击“两面人”“伪忠诚”。文章不提“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反而强调警惕假忠诚,这与近期的权斗格局高度吻合。有人猜测:这篇文章的“受众”,可能正是蔡奇。
此前北京政局就出现过重大异常,第一波政变:去年11月,由苗华发动,被张又侠粉碎。第二波政变:今年3月,侯卫东试图“夺回军权”,再被张又侠拿下。第三波政变是否可能由蔡奇尝试?
综合目前所有迹象:蔡奇异常消失、缺席全运会、军中持续震荡尤其是福建帮、张又侠主导军权,这些都构成“蔡奇可能出事”的强烈信号。
但另一方面:自邓小平以来,在任政治局常委被直接拿下的情况几乎从未发生。唯一被清算的是周永康,那是退休后才处理的。 但作为中共最高权力核心中最贴身的大秘,蔡奇一周不露面,就足以成为重大政治信号。蔡奇的问题,可能无事,也可能是政治巨震的前兆。他的下一次公开露面,将成为判断局势走向的关键节点。
2、国际刑警组织和德国扇了北京一巴掌
中共官媒近日宣称,可利用国际刑警组织等国际机制对台湾民进党立委沈伯洋发布红色通缉令并进行全球缉捕,但国际刑警组织 11 月 14 日直接驳斥相关说法,强调所有红色通缉令申请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查,且不得涉及政治性质活动,此举被外界视为对北京的明确否定。
事件源于央视11月9日发布的一段影片。片中,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程雷声声称,可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缉令追捕沈伯洋。对此,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刑警组织在回应台湾媒体时指出,红色通缉令的申请将由专门小组审查,并依据组织章程第 2 条和第 3 条评估是否合规;前者要求活动须符合《世界人权宣言》精神,后者则明文禁止涉及政治、军事、宗教与种族等性质的案件。国际刑警组织并重申,红色通缉令并非国际逮捕令,各成员国可依据本国法律决定是否执行。
尽管如此,国际刑警组织及红色通缉令机制长期被质疑遭部分国家滥用。法国世界报与国际调查记者联盟今年 4 月的调查指出,中共当局近年来频繁借红色通缉令打压海外异议人士,包括维吾尔族、藏人、商人及被肃清的政治人物。研究者布洛蒙德形容,该机制常被当作限制目标行动范围的工具,让进一步打压更容易。英国国会人权联合委员会也在今年发布的“跨国镇压”报告中点名,部分成员国滥用红色通缉令,而国际刑警组织对问题的拒绝承认已危及受迫害者的权利与自由。
中共国台办去年将沈伯洋列为“台独顽固分子”,重庆市公安局 10 月底更宣布以“分裂国家罪”对其立案侦查。就在中方持续放话之际,沈伯洋近日出现在德国国会大厦前录影,表示“勇敢的台湾人不会因恐吓退缩”。台湾学者刘文斌指出,中共试图在国际场域制造威压,却反让沈伯洋“捡到枪”,反向利用事件争取国际关注,使北京颜面无光。
刘文斌分析,中共地方公安近期陆续对台湾网红“八炯”“闽南狼”等人发布悬赏通告,显示并非中央统一行动,而是地方各自为政、手法粗糙。他认为,对沈伯洋这样具有国际活动能力与高度知名度的政治人物发布通缉,却无法实际执行,只会让北京陷入尴尬。他并举例,沈伯洋若借机在欧洲进行“现场直播”,如同菲律宾纪录南海海上对峙画面,将使中共更难以采取行动,否则恐引发国际事件。
对于台湾社会部分出现的“幸灾乐祸”声音,刘文斌强调,无论政党立场为何,中共的“统战”逻辑从来不是因为友好而维持关系,而是以利用为目的;一旦不符合其利益,随时可能翻脸。他提醒,台湾人不应误以为自我审查或避战即可换取安全,因为“放下枪不会让敌人变仁慈”。即便什么都不做,只要被视为妨碍北京目标,就可能遭到打压。
整体来看,北京当局试图将国内政治案件扩大至国际领域,但国际刑警组织的回应显示,在涉及政治追诉的问题上,国际机制仍存在相对明确的防火墙。而沈伯洋借机在欧洲公开亮相,进一步突显北京此举难以在实际操作上获得国际支持,也暴露出中共跨国施压策略的局限。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中共未来是否仍会利用国际组织进行政治性追诉,以及国际刑警组织是否会进一步强化防滥用机制,仍值得关注。
3、罕见!中共国安部首次通报网民翻墙被捕
中共国安部近日通报,一名国企员工因使用翻墙软件访问“境外反华网站”被采取刑事措施,引发热议。公告称,该员工长期翻墙浏览境外政治内容并下载传播,但未公布具体资讯,仅笼统指向“境外政治平台”。
专家指出,过去类似通报多由公安发布,如今改由国安部出面,显示当局对跨境资讯流向的敏感度显著升高。近期官方频繁使用“反华网站”“非法翻墙”等措辞,也反映监管重点正向资讯跨境流动集中。
多地媒体与警方跟进转发,引发网友对执法标准提出疑问:若仅因翻墙浏览海外资讯就被处理,那么在海外工作、留学或依赖海外服务的民众是否也在监管范围?一些民众坦言并不知道哪些内容会被视为“违规”。
媒体也报道多起相关案例,如涉密单位员工因安装翻墙软件导致资料外泄,但大多未公布细节。自2017年起,中共持续加强VPN整治,多地陆续查处未获批准的翻墙行为。今年广西一名男子因搭建、贩卖VPN被判刑五年半并罚款50万元。有学者评论,国安部直接通报此类案件颇为罕见,也有人讽刺:“难道国安已经抓不到间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