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又侠忍无可忍 兵谏计划爆光
近日,有消息称元老和张又侠等人对习近平的反复态度感到极不耐烦。原本习已经同意体面下台,并象征性的保留一个职务。但据说习现在反悔了,不愿主动下台。这让张又侠失去了耐心,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最可能在93阅兵后采取强硬行动,逼习近平下台。
前中共海军航空兵部中校参谋姚诚在自媒体爆料,军方的行动开始倒计时,93大阅兵将成为习近平的“最后风光”。元老与张又侠对习近平的反复态度感到极不耐烦。张又侠已部署完毕,阅兵过后,军方的行动计划将启动。张又侠并非一般的政客型将领。他出身正规军旅,当年在连长岗位曾带兵冲锋杀敌,行事杀伐果决,手段凌厉。去年,他主导逮捕了苗华、何卫东等军中要员,而这些人是习近平在军队的心腹力量。习本人明确反对,但张依然“照抓不误”。据知情人士透露,自去年三中全会后,东部战区、31军以及多个“习家军”系统高层将领相继落马。
爆料说,张又侠的第一大措施是让82军的重装旅进驻昌平、196旅进驻丰台,形成一种南北呼应之势。其他的部队则分布在高碑店、石家庄和邯郸等地,搆成了对北京的多层次包围圈。
第二大措施是,让82军的特种部队“响箭”进驻北戴河,接管北戴河的防务。过去,北戴河的保安工作都是由中央警卫局、公安部门分担,如今据说已经被“响箭”特种兵部队全面取代了。
姚诚指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大阅兵是一个盛大的庆典,但对熟悉内勤的人来说,今年的大阅兵却有着另一层含义。“这可能是习近平最后一次站在天安门检阅部队的机会。”军方正在进行倒计时的部署,选择让阅兵成为习近平最后的礼遇,而不是冲突的起点。“阅兵过后,行动计划将进入到启动阶段。这是一场包裹在仪式外衣下的权力交接。”
军方最终选择让习近平阅兵,因为不管内部矛盾多尖锐,阅兵是国际聚焦的大舞台,提前动手等于把政治斗争暴露于全世界。外界将认为这是中共军队政变的信号,对外交、经济和国际信用是个灾难。
姚诚表示,让习近平阅兵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习派放松警惕,以为军方仍然接受习的领导。”这种心理战能防止习派提前布局转移人员,也可以减少阅兵后行动的阻力。
爆料还说,北京在近期传出了三环以内都要戒严半个月。以往的阅兵戒严只是两三天,这次却长达半个月,“显示出它并非单纯为了93大阅兵而准备,反而更像是搞兵谏的一种军事行动。目的是以军事行动的方式向最高领导层施压,迫使最高层做出某些政治让步。”
据爆料说,只要阅兵一结束,权力斗争将进入到终局。“如果习近平表现不够主动,有可能会强制他辞职;如果习继续顽抗,可能会直接将他逮捕。”
姚诚表示,阅兵现场动员的兵力和装备规模庞大,一旦现场出现政治事件,冲突不可控。“所以,军方选择阅兵后行动,是为了把风险压缩到最低,这也是精确计算后的结果。”阅兵过后,政治热度会下降,外界视线开始转移到其它议题,这有利于军方在较低媒体的压力下推进行动。
据说,无论党内的元老还是军方高层,“都对习反复无常的容忍度降到了冰点。”连一度支持习的曾庆红等江派元老也开始疏远习,担心继续搞下去会引火烧身。时评人唐靖远表示,不同的渠道都有相关习近平反复态度的消息。习答应主动退场却多次反悔,把大家都搞烦了。
唐靖远指出,北戴河会议的结果将直接决定张又侠、刘源和一大批跟随他们的军官生死。卷入中共政局进行博弈的有四大派,军方是真正左右局势的关键力量。“各派的元老,无论他是胡锦涛的保党派,还是温家宝的改开派,他们无论输赢都有退路。唯独张又侠没有任何退路,张又侠一旦失败就只有一个结局,死无葬身之地。”对张又侠来说,只有把习近平彻底的打下去,张又侠自己才能够活命。
习近平的筹码就是“中共的解体崩溃”。胡锦涛和曾庆红等人都想要保党,习也看准了这一点,一直在用保党为自己做辩解。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张又侠通过兵谏的方式结束习近平的统治。
2、法媒:中共不惜代价打造“海军巨兽”
法国周刊《观点》网站8月12日周二报道称,在与华盛顿的贸易战正酣之际,北京将通过合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这两家企业,创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
据《观点》网站国际版登出的署名报道说,为了与美国竞争,中共不惜一切代价。北京将在本周末完成两家国有造船企业的合并,以创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正如《华尔街日报》所报道的,此举旨在在一个华盛顿已落后的领域确立主导地位。
这家新的中国巨头将吸收两家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商用船只,但也为中国海军提供军舰,特别是两栖攻击舰;以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该公司曾建造了雄伟的305米长航母“山东号”。
此次合并耗资160亿美元,中共希望利用新公司的巨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以应对川普发起的贸易战。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分析师马修·富纳奥莱向《华尔街日报》解释说,这是“中共主导全球造船业长期战略中的关键一步”。中共政府还希望更好地满足海军需求,并开发更先进的设备。
合并前,这两家公司去年合计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7%。合并后,北京预计将能生产超过530艘船只,总载重吨位达到5400万吨。年营业额预计将达到180亿美元左右。
面对中共的主导地位,美国正在努力追赶。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24年,中国的船只占据了全球市场的55%,而美国的市场份额不到0.05%。美国海军表示,中国的造船能力是华盛顿的232倍。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造船业一帆风顺。位于新加坡的扬子江船业在2025年上半年只收到了14艘船只订单,而2024年全年为126艘。
事实上,川普对中国制造的船只征收的关税,为其他新兴市场开辟了道路。因此,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对手正在夺回市场份额。
今年6月,今治造船和日本造船业协会会长垣添祐人表示,日本希望到2030年将市场份额从目前的9%提高到20%,“以对抗北京和韩国”。
执政的自民党担忧地表示:“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日本可能会像欧洲和美国一样,彻底失去造船业。”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曾是造船业的领导者之一,占全球年产量的约一半。
3、白人学生抱怨中国学生太多:全班就我讲英文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留学生课堂表现的帖子在多个社交平台刷屏,点燃了公众对“留学生摆烂”现象的激烈讨论。发帖人称,在一次课程项目中,小组中的几位中国同学几乎全程沉默,展示环节机械念稿、逻辑混乱,甚至无法完成最基础的英文表达。
更有评论指出,有人直接复制 ChatGPT 生成的内容上台念稿,连提示语都没删除;有人不会用英文交流,只能微笑回应;更夸张的是,有人干脆在课堂上对教授讲中文。
这条帖文犹如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发大量共鸣。一时间,诸如“留学生只为拿文凭,不参与课程”的指责甚嚣尘上。而事件背后,确实反映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中国留学生正陷入“语言逃避”的困境。
据相关调查,近半数中国留学生在参与小组作业时,会优先选择与同胞组队,以降低沟通压力。然而,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有效,却往往导致语言能力原地踏步,失去了与本地学生文化碰撞、思维磨合的机会。
墨尔本大学就曾爆出类似争议。一位名叫 Harry 的澳洲学生在一门经济学课程中发现,全班近九成都是中国留学生,连助教都是中国人。他表示,课堂讨论几乎全程中文进行,他“像个局外人”,最终选择退课。这一事件虽属个例,却折射出澳洲部分热门专业“中文教学常态化”的现实。
更有传言称,一些课程为了照顾中国留学生,已悄然默认中文为主导语言,英文沦为“装饰”。“在英语国家,课堂语言竟变成中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引发了不少本地学生和教育者的忧虑。
而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接触不到外国学生业界出不到外国教授,也出现了出国留学只是换了个“国家”上课的尴尬局面。
澳洲知名移民政策顾问 Abul Rizvi 曾指出:“高校对国际学生学费依赖过重,语言门槛早已形同虚设。” 为了招收更多留学生,部分高校对语言要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入学容易,课程压力有限,甚至默许学生使用中文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