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视频 > 正文

1、第一阶段协议进展顺利 美国正考虑取消1120亿美元关税

中美计划本月签署首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正施压要求美国取消原本预定在12月15日加征的关税,也希望撤销今年9月1日开始征收的关税。有消息称,白宫正考虑取消1120亿美元对中国进口货品加征的关税。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引述3名消息人士指,中国同意在2年内购买50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开放金融市场及加强保障知识产权,希望换取美国撤销部分关税。而美国将于12月15日开始,对另外近1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15%的关税,有指若中美签署首阶段贸易协议,这笔关税应会取消,但未有正式定案。

消息人士指出,中方也要求美方撤销9月1日起对1120亿美元货品加征的关税;同时希望撤销对额外价值2500亿美元中国货加征的25%关税,或至少减半,但后者恐怕不会在首阶段协议中实现。

英国《金融时报》引述5名知情人士指,白宫正考虑取消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包括衣服、电器、平板显示屏等。报道形容美方的做法是作为达成首阶段贸易协议的让步,白宫同时期望中方有回报,包括加强保障知识产权、增购美国农产品及在美国签署协议。

另据彭博社消息,中方正在讨论川习会晤的合适地点。如果中国领导人到访美国的话,北京希望签署协议是国事访问的一部分,但保持开放态度。川普早前提出在艾奥瓦州签署贸易协议,有指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都是考虑之列。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11月5日在泰国曼谷向媒体表示,美国与中国在完成第一阶段协议上,取得非常不错的进展,希望这是取得更稳健协议的前兆。

2、习近平公开对林郑表示支持 预示未来对港更严厉压制?

在香港人反修例抗争11月5日进入150天、禁蒙面法订立1个月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公开支持身处困境的香港领导人林郑月娥,这是他迄今为止对持续数月之久、危及这名香港领导人政治前途的民主抗议活动做出的最直接的公开评论。有分析表示,无论林郑月娥能否继续担任特首,港府都将用更严厉的手段压制港人抗争,不会“政治问题政治解决”。

据美联社11月5日报道,正在上海视察的习近平“令人意外地”地会见了在上海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林郑月娥;与此同时,中国中央政府发出信号可能会收紧对香港的控制,以平息不时挑战中共统治的抗议活动。

新华社报道称,习近平在会面中表示,中央高度信任林郑月娥,并充分肯定她和特区政府的工作。习近平也提醒林郑,北京支持对抗议活动采取严厉措施。面对警方的重手压制,抗议活动变得越来越激烈。他“要求依法制止和惩治”。

有分析称,林郑月娥能否继续担任香港特首,取决于习近平的明确支持,此次表态可能会让她松一口气,此前一直有传言称,习近平可能会在抗议活动平息后要求她下台。

也有分析指出,林郑月娥的政治前途可能取决于如何处理中国领导人上周宣布的计划,即在香港执行更严厉的“国家安全”措施。此举可能会给抗议者带来新的动力,目前他们的需求包括林郑月娥辞职,以及行政长官和香港立法会的民主选举。

据中央社报道:同一天,港警每日记者会取消,改用脸书直播;披露从11月1日起迄今共拘捕325人,年龄介于14至54岁,涉嫌非法集结、藏有攻击性武器等罪名,有12名警员在行动中受伤。

3、美中两国在东盟峰会上展开激烈较量

正值东盟(ASEAN) 峰会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之际,美国国务院发布了《美国与东盟:扩大持久伙伴关系》的状况说明书,强调美国与东盟国家的紧密联系。与此同时,中国支持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距离最后达成仅一步之遥。美中两国在东盟峰会上展开了激烈较量。

今年的东盟峰会美国仅派出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莱恩(Robert O'Brien)出席。

奥布莱恩11月4日在东盟峰会间隙举行的美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宣读了一封川普给东盟10国领导人的邀请信,邀请他们明年早些时候到华盛顿参加特别峰会。

而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东盟的最主要贸易伙伴之一正在加紧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东盟10国与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在谈判的一个多边贸易协议,由中国主导并推动。

目前,RCEP的谈判已基本完成。RCEP峰会11月4日也在曼谷举行的东盟峰会同时举行。除印度外,RCEP其余15个国家的领导人在会议联合声明中表示,他们已完成全部20个章节的文本谈判以及实质上所有的市场准入问题的谈判。预计该协议最早可能会在明年2月签署。

除了经济领域外,在今年的东盟峰会上,美中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还在安全领域交锋。白宫安全顾问奥布莱恩批评中共封锁南海,把国际海域变成内陆湖。中国副外长乐玉成和美方针锋相对,互相指责。而中国总理李克强会见奥布莱恩时,则避开分歧,强调“互利共赢”的美中关系。

4、美国宣布:将正式退出《巴黎协定》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11月4日证实,美国政府已经正式通知联合国,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并在发出通知后一年生效。据路透社报道,蓬佩奥在Twitter上发文称,美国在减少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能力、发展经济和确保为公民提供能源方面的世界领导地位感到自豪。他还形容美国模式是现实和务实。

美国国务院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美国会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一天,即2020年11月4日完成退约程序的第一步。

美国是第一个退出《巴黎协定》的国家。该协定是2015年奥巴马(Barack Obama)执政时签署,承诺到2025年将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水平削减26至28%。

报道称,美国是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川普曾在2017年6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承诺振兴美国的油气与煤炭工业。根据巴黎协定规定,美国政府必须在该协定生效三年后才能正式启动退出程序,而退出进程需时一年。根据联合国规定,川普必须等到2019年11月4日才能提交退出文件。

环保团体表示,他们希望川普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落败,期待其竞选对手以大胆的新目标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而就在美国不断“退群”、孤立世界的时候,法国表示,与中国的合作更显必要。

据路透社报道,11月5日,正在中国上海参加进博会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要遵守巴黎协定,加强减排承诺。他还补充说称,中国和欧盟在这方面的合作是决定性的,明年将加强在这项任务上的共同合作。

5、工作制要改?全球企业纷纷试行“做4休3”

日本微软今年稍早实验让员工一周工作4天,业务部门近日在网站表示,在这个加班文化盛行的国家,缩短工时,生产力不减反增。近日,全球各地也有愈来愈多企业尝试让员工一周工作4天休息3天。

据华盛顿邮报报导,日本微软8月将连续5个星期五并入例行假期,让员工从周休2日变成周休3日。据其官网站称,相较于去年同期,这段期间生产力激增40%,办公室影印纸张减少59%,用电节省23%,员工对这项实验的满意度更高达94%。

根据日本微软网站称,公司今年冬天将再次实验缩短工时,但这次不会提供特殊有薪假,而是鼓励员工较弹性地独立工作、缩短开会时间,善用合作工具和聪明支配有薪假和年末假期。

然而,在劳动力市场形势依然严峻的状态下,技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显示工作4天后休息3天带来良好成果的报告也如雨后春笋般激增,全球如今有愈来愈多企业尝试让员工一周工作4天,而微软在日本的实验则是最新一例。

美国汉堡连锁店Shake Shack说,他们也在尝试这类计划;在英国,北爱尔兰和英格兰若干最大工会,也支持让员工一周工作4天,英国主要反对党工党(Labour Party)也针对这类构想委托进行研究。

一些尝试过类似构想的较小型公司也大赞其带来的益处,包括工作与生活更加平衡和员工生产力增加,但他们也说,缩减工时可能导致员工上班时压力更大。

若干观察人士警告,这类举措恐使员工薪资减少、损害竞争力,因此更理想的方式是“温和推动”减少工时而非订出上限。

6、美企公开拒收中俄程序员,连自家员工都不满了

日前,作为全球第二大开源代码托管平台的GitLab,在社区网站发布文章,称考虑到“当前地缘环境”,公司准备启用“工作国家/地区封锁”。“封锁”生效后,将对现员工的居住地进行限制、且不再面向特定国籍公民提供岗位。该公司指名道姓地,“特定国家”就是中国和俄罗斯。

GitLab副总裁埃里克·约翰逊(EricJohnson)在官网的“议题”讨论区,发表一篇名为《建立工作国家/地区封锁》的文章,

文章指出,领导团队决定为“能够接触客户数据”的员工提供一个“工作国家区块”,将中国和俄罗斯排除在外。决议正式执行后,该公司将在招聘过程中,不向中、俄两国公民提供岗位;同时,将禁止现员工前往这两个国家,否则将面临停职。

但副总裁约翰逊否认“区块封锁”的决议属于歧视,甚至还宣称这是“最人道”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必被迫在工作团队中制造“二等公民”。而且所有限制地区以外的员工,都可以100%履行职责。

该文章一经发出,便引起广泛争议,GitLab员工纷纷在官网讨论区表达意见。

GitLab全球风险与合规总监凯瑞丝(CandiceCiresi)留言表示,她对公司针对中俄的行为不解,认为仅仅是因为政治环境使然的话,这与公司原则相悖。也有很多员工和用户在该议题的讨论区表示不满。

尽管约翰逊再三解释,但依旧无法平息网友的困惑。据英国网络安全媒体Hacker News报道,GitLab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西德·西布兰迪(SidSijbrandij)11月5日发布一份声明,重申该议题仍处于讨论阶段。他还透露,目前没有任何来自这些国家的团队成员。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