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军方提案曝光 决战四中全会
四中全会将于10月20日登场,中南海内斗升级引关注。官方通报10月16日通报,原武警司令王春宁等四名将领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原因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有分析认为,王春宁等人现在被抛出,是四中全会中共大内斗的提前预热。据最新爆料,中共军方已经准备好一份四中全会提案,提案内核至少有一条,要求习近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据中共人大网发布的人大常委会公报2025年第五号披露,张林、高大光、汪志斌、王春宁被罢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原因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稍早前的9月12日,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罢免一批人大代表的公告,包括武警司令王春宁上将、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部长张林中将、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政委高大光中将,还有火箭军纪委书记汪志斌中将。有分析指出,王春宁等四人此时被抛出,只是四中全会中共大内斗的提前预热。在四中全会,至少有苗华、王春宁和张林等几名中央委员将被处理,但还不清楚会否处理失踪数月的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原因是这涉及到习近平权力是否稳固和军心动摇的问题。一旦公布的话,打脸习近平打得太响了,何卫东涉及的问题可能很尖锐;再者,习担心军人和百姓会造反。
据最新爆料,中共军方已经准备好一份四中全会提案,提案的内核至少有一条,要求习近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至于是否进一步包含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的条款,这要看军方是否选择与团派,也就是胡锦涛、汪洋、胡春华这一阵营结盟。爆料上述消息的海外时评人士晓说家透露,习近平最近一周正在主动释放善意,尝试与军方和解,希望至少能把军方从团派阵营中拉回来。四中全会的核心博弈,不是习对全党,而是习对军方,谁能争取到军队,谁就能决定中国的未来。据悉,中共军委高层9月份召开一场非正式闭门会议,讨论军队指挥权制度改革,会议最后通过一项决议,由军委起草改革建议提交四中全会,这份名为《关于完善中央军委领导体制的若干建议》等同于一份政治炸弹,潜台词就是现行体制出了问题,出问题的人就是习近平。 过去半年,党内各个势力都在争取军方的支持,如今军方提案曝光,就意味着军方准备摊牌了,尽管提案的详细内容目前还不得而知,但结合内部资料与外部迹象综合分析, 军方的四中全会提案有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军事层面,恢复军委集体决策制,削弱主席一人拍板体制。第二层,人事层面,要求习近平交出中央军委主席职务,以健康原因名义完成军权移交。第三层,政治层面,是否要求习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如果军方选择与团派合作, 这一要求就会被加进提案。如果军方保持中立或与习达成妥协,那这份提案就只会止步于军委主席。据悉,习近平最近放话给军方,只要军方保持中立,就愿意让军委副主席分管更多军队事务。这看似妥协,实际上是政治求和,试图达成一个最低目标,哪怕失去军委主席,也不能让军方与团派合作。
目前中共军方两个关键人物,张又侠与刘源,张又侠主张军队去政治化,但暂不碰党职问题。而刘源主张一次性解决问题,军权与党权绑在一起解决,习近平想利用这个分歧, 拉拢张又侠。换句话说,四中全会其实是三方博弈,习派、军方和团派。据悉,习近平已经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可以交出军权,但不会交出党权,这暴露了他的底线,因为一旦团派全面掌权,习和其家族会被全面清算。目前的总体形势就是,军方握有提案,习近平在求和,团派在观望。习能不能保住军委主席,甚至能不能保住总书记,都取决于军方的最终选择。 不过,上述爆料目前还无法得到证实。
2、川普与普京突然通话 下最后通牒?
美国总统川普预定10月17日在白宫会见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预计将谈及美国是否会提供战斧巡弋导弹的事宜。在这场会面前,川普16日突然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他正在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川普贴文说:“谈话仍在进行中,时间很长,我会在谈话结束后汇报谈话内容,普京也会通报。”
白宫官员16日稍早向美媒证实了两人即将通话,并且指出川普近期将重心转向推动乌克兰战争的终结,在八月于阿拉斯加与普京会晤后,川普感到失望,因为双方未能取得任何实质进展,先前提议的普京与泽伦斯基会面也迟迟未能成行。10月14日,川普批评普京继续战争的决定,称这场战争“让俄罗斯显得糟糕”。川普上周还表示,他已向泽伦斯基提议,可能会对普京下最后通牒:“要嘛俄方认真进行和平谈判,要嘛美国就提供乌克兰战斧导弹。”即将前往华盛顿的泽伦斯基在社交媒体X上表示:“这是川普总统的提议,我将与多方企业会面,讨论如何应对未来各种攻击形式。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目前俄军将战事焦点转向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试图在冬季来临前企图瘫痪乌克克兰电网,使平民陷入没有暖气与缺水的困境。此外,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最新数据,西方对乌军事援助在7、8月间较上半年锐减43%,这也与欧洲盟国启动“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军援机制有关,该机制促使欧洲国家购买美制武器再转供乌克兰。不过,美国还没有通过这项机制或双边途径免费捐赠过任何装备。
3、四中全会前 多家央企禁员工出国
四中全会前夕,中共当局再度收紧对国有体系的出境管理。从金融机构到央企,从年度限次到全面暂停,多重信号显示当局正以风险防控之名,推进一场针对体制内人员的跨境行动监控升级。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反映出体制内政治信任的进一步收紧。
近日,北京某央企员工透露,自已企业内部流传一份临时通知写道:目前所有有出国计划的人员全部暂停。行政与外务部门正在起草正式文件,在文件未发布前,请各部门通知所有员工暂停出国事宜。如有紧急必要项,请另行报备。通知结尾强调:无论持有何种签证,均须停止出国,各部门务必宣导到位。多名消息人士透露,该指令虽尚未形成正式文件,但部分央企已口头执行“出国一律暂缓”的措施。一位央企员工马先生表示:“通知是在十一黄金周后才下来,部门主管要求我们刚回国的员工上缴护照,连普通员工也被要求交回。现在出国审批都冻结了,我猜上面可能是要节省外汇。”
多名央企内部人士透露,自十月初以来,陆续有单位接获“暂停一切出国审批”的口头通知。部分公司人事部门已正式通知下属机构暂停出国事宜,无论行程是否确定、签证是否办妥,皆需延期或取消。另一位参与人事工作的消息人士披露,“我听领导说,最近所有出国项目一律暂停,估计将重新调整流程。”受访者表示,自10月10日起,涉外与能源类央企首先执行口头“暂停”指令,随后交通、建设、科技等行业的多家单位也陆续通知冻结出境审批。一名北方地区央企员工刘先生说,公司这几天要求全体员工将护照交回人事部门统一保管,理由是“防止文件未定前出现管理空白”。
消息称,这类通知多以内部口头或简讯形式传达,尚无公开文件可查。多名接近国企外事及纪检系统的人士透露,这类“预执行”措施常在政策正式落地前出现,用以“先控节奏、后补程序”。一位曾任央企外事主管的退休人员分析:这样的做法在体制内并不罕见,尤其当中央部门有新规待发时,下级通常会提前采取稳妥措施,宁可多停几天,也不要出问题。早在十一前夕,多位知情人士就已披露,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内部已口头要求处级及以上管理人员原则上每年仅可申请一次出境,且需逐级审批;该做法尚未见公开红头文件。黄金周结束后,相关政策延伸至部分央企与地方国企员工。
此事发生在四中全会召开前夕,突如其来的护照收紧政策在体制内引发诸多猜测。多名受访人士形容:“现在气氛很紧张,高官们足不出户,很多原本能讲的话现在也不敢说,不清楚高层意图。”有分析指出:这波暂停出国可能是风险防控逻辑的延伸。近年中央对国有资产与人员外流问题格外关注,出国行为不再仅被视为个人行程,而被纳入政治安全范畴,特别是掌握资金流、能源战略与海外投资项目的单位,被视为“高风险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