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发!党媒连夜撤稿 北京匆忙转舵
如果你在 11 月 24 日刷过一次党媒首页——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这些“正统阵地”,你看到的一定是火药味十足的反日檄文:标题里写满“挑衅”“军事冒险”“严重后果”。可神奇的是,到了 11 月 25 日再点进去,党媒集体“变脸”了。
就在一夜之间,那些杀气腾腾的文章像从未存在过一样,被迅速下架、清零,取而代之的是温情脉脉的“中美继续合作”“两国元首通话”之类的腔调。据悉,各大党媒收到紧急通知:反日攻势暂停,煽动性文章必须撤下。
这种突然的大回转,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因为:北京、华盛顿、东京之间发生了两通极其关键的电话。
一、同是电话,待遇天差地别:一个深夜求稳,一个白天聊天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两通电话的时间、语气、内容,完全是两个世界。
第一通:11 月 24 日深夜,习近平和川普通话。
这是典型的“深夜通话”,时差原因本可以错开,可北京选择在深夜拨号,这个动作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急迫、焦虑与“不得不打”的姿态。
第二通:不到 10 小时后,川普主动打给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
时间是东京上午十点。对话轻松、语言流利、还开了几句玩笑。川普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随时打给我。”这不是外交辞令,这是明确地告诉高市:你有一条直通海湖庄园的热线。
再看媒体通稿的对比:
对高市早苗,川普毫不掩饰亲密与信任;
对习近平,川普依旧保持那种“隔着桌子谈生意”的距离感。
更讽刺的是,川普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兴奋地宣布:习主席邀请他 2026 年 4 月访华,他已经接受;随后习近平还将在同年下半年访问美国。这按理说是中共最爱宣传的“大国面子工程”。可再去翻新华社和外交部通稿一个字都没提。这是极不正常的。为什么刻意隐瞒?
原因很简单:
第一,中共怕川普变卦。
川普这个人翻脸比翻书快,今天答应你访华,明天被贸易、台湾、日本刺激一句,他就能发个推把行程撤掉。
北京不敢高调宣传,以免到时候丢脸。
第二,川普是“先斩后奏”,把北京逼到墙角。
北京原来想慢慢谈、慢慢铺陈、制造氛围。但川普一句“2026 年 4 月见”,直接把北京锁死在承诺里。这让习惯黑箱操作的习近平极度不适。
二、党媒突然“反日清零”——不是爱和平,是给川普看
为什么川习通话后,党媒首页反日文章瞬间消失?
因为北京知道:既然已经在电话里向川普“求稳”,那至少要给对方装出一副乖样子。不能一边让川普“替我们管管日本”,一边自己在家门口继续喊“武力反制、日本挑衅”。那显得太没诚意。
于是外界看到滑稽一幕出现:
给美国人看的一流党媒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
反日文章全部清零,营造中美“祥和氛围”。
给中国人看的二流党媒环球网、观察者网:继续骂日本,只是改了风向,开始“酸日本被美国孤立,激进政策得不到支持”。
这是典型的宣传分层:国外讲温和,国内继续讲仇恨。
但这也暴露一个事实:北京的对外政策已经陷入极度被动。
三、北京疯狂购买美国大豆:背后目的不是粮食,而是外交筹码
就在川习通话后不到 48 小时,北京紧急下单买了 3 亿美元美国大豆。
比巴西的贵?没关系。举国体制不在乎价格,只在乎政治价值。因为北京知道:在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亚太局势正向中共头顶压过来的时刻,绝不能再和美国闹翻。而川普的基本盘——中西部农民,最吃这一套。
买大豆就是:“买美国好感度”的最快方式。这是最便宜、最直接、最不需要动脑子的筹码。
更准确地说:
北京买的是“喘息”,
美国卖的是“筹码”。
川普当然乐得被中日两国争相拉拢,他的谈判力瞬间飙升。
四、两通电话背后的残酷现实:川普心里排序,北京不想承认
所有这些动作串在一起,我们会看到一个残酷事实:在川普的战略地图上,东京是可以并肩作战的盟友,中共只是一个可以交易的对象。高市早苗可以轻松用流利英语开玩笑,川普随时欢迎;习近平只能深夜熬夜,隔着翻译、小心翼翼揣摩川普的语气,还要用大豆和芬太尼作为“买路钱”。
一个是伙伴,一个是客户。一个是价值观战壕里的人,一个是生意桌对面的人。差距显而易见。而无论党媒再怎么变脸、再怎么清零反日文章,都改变不了这一点。
五、接下来三个关键观察点
1、川普是否会在访华前先见高市早苗?若发生,美日“直通车”正式制度化,北京更难受。
2、党媒会不会把反日文章悄悄挂回去?如果挂回去,说明北京意识到:“那通电话白打了”。
3、台湾是否会利用美日紧密关系强化岛链地位?这将让北京那些“二战秩序”“历史叙事”的牌越来越像废纸。
结语:这不是报道,而是风向
一夜变脸的党媒、两通电话的巨大落差、3 亿美元大豆的紧急采购,都在指向一个连北京自己也不愿面对的现实:中共正在地缘政治风暴眼之中,没有余裕、没有底气再同时与美国、日本对抗。
于是,外界才看到了:
深夜电话、外交弯腰、大豆求稳、党媒清零。
这,就是当下中国外交最真实、最赤裸的底色。
2、全面下架 六大国有银行率先发出了信号
曾经稳如老狗的五年期定期存款,正悄无声息地从中国各大银行的产品列表中消失——连三年期产品也在悄悄退场。如今,在售的最长期大额存单,只剩一年期可选。
这场“长存产品退场潮”,直击银行对锁定长期高成本负债的深度焦虑。在利率持续下行、净息差被压至极限的背景下,银行正用行动告诉储户:未来存款利率只会越来越低。
11 月 25 日,陆媒报道,中国六大国有银行已全面下架五年期大额存单。不仅如此,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早前不仅下调利率,还正式取消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湖北荆门农商银行也跟进,其特色产品“福满存”已不再提供。
趋势迅速蔓延至浙江网商银行、中信百信银行、苏商银行、中关村银行等,五年期、三年期产品纷纷消失。中关村银行公告明确表示:三年期、五年期定存已下架,仅限存量客户自动续存。财经博主“刘大”评论:“直接下架长期定存,比利率倒挂还激进,显示银行极度渴望负债端灵活性,不愿被长期、高成本资金锁死。”
银行下架长期定存,核心原因直指净息差承压。数据显示,2025 年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企稳至 1.42%,虽环比稳定,但已接近历史低点和经营极限。与此同时,不良贷款余额升至 3.5 万亿元,不良率达到 1.52%。长期定存消失,不只是对当前盈利压力的反应,更是对未来利率走势的“投票”。一位财经大V分析,银行不再锁定五年期存款,是担心未来利率持续下行。宁可将资金期限缩短到一年,也要保持负债端灵活,随时调整成本。换句话说,中国各家银行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利率零时代提前布局。
3、中国又一经济支柱垮了
中国经济再度传来不祥信号: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两个月下滑,为数十年来首次,显示习近平推动的“反内卷”与产业整顿,已对增长造成明显冲击。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 10 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1.7%,弱于前 9 个月的 0.5%。若不计 2020 年疫情初期,这是中国几十年来首次出现投资负增长。根据累计趋势推算,10 月当月投资可能同比暴跌 11%。
《金融时报》分析,中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中,有三分之一出现投资下滑,而在今年前 5 个月,这个数字只有 3 个。投资骤降的背景,是北京对高科技、绿能等行业的价格战多次警告,将其称为“内卷”,背后则是严重产能过剩。
尽管投资数据长期被外界质疑,但专家普遍认为:即便有技术性调整,跌幅依然反映实体经济悲观情绪上升。高盛分析师估算,此次投资下降中约六成来自数据修正,但四成源于政策因素,包括“反内卷”、房地产持续降温及基建财政支出放缓。随着房地产价格下跌,地方政府将更难依靠传统模式驱动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其他领域也在同步转弱:10 月以美元计算,出口意外下滑;零售增速降至 2.9%,为一年多来最低。
与此同时,11月26日中共多部门发布提振消费方案,聚焦农村消费升级、“宠物、动漫、潮玩”等兴趣消费,以及智能家电、家庭机器人等AI产品。这些目标比以往更具体,也反映出北京认识到在试图纠正国内现有社会问题方面,需要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