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视频 > 正文

1、太吓人!这件事北京瞒不住了

经济持续下降,中共官方宣布青年失业率创新统计口径以来新高,且大量灵活就业与气馁求职者被排除不计。专家担忧,中国内需疲弱、民企信心下滑与外资撤离,使青年就业挑战成为结构性问题,若无有效政策恐加剧社会撕裂,引发社会动荡。

中共国家统计局9月17日公布数据显示,八月份16至24岁(不含全日制学生)人群的失业率升至18.9%,较七月增加1.1个百分点,创下自2023年12月修订统计口径以来的最高值。这一数字凸显中国这个经济体正面临严峻挑战,也暴露出年轻劳动力市场的持续恶化。

2025年中国迎来创纪录的1,222万名新毕业生,比2024年多出43万人。这些年轻人一同涌入就业市场,恰逢整体经济增长乏力,劳动力供需矛盾急速放大。官方承认,这是自恢复公布青年失业率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3年6月,中国青年失业率一度飙升至21%以上,引发社会关注,随后当局暂停数据发布,直到12月才在排除在校学生后恢复统计,数字因此下降超过六个百分点。

然而,专家对数据的真实性仍存疑虑。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直言:“八月青年失业率18.9%,这是剔除在校生后的‘新高’,意味着口径收紧仍掩盖不了就业恶化。”此官方数字“可信但保守”,因为大量灵活就业与气馁求职者被排除在外,真正的失业困境“大概率更高”。

黄大卫还批评,整体城镇失业率5.3%带有“平均值的幻觉”,实际上青年与初入职场者承压最大。

根据统计,八月份25至29岁人群的失业率升至7.2%,较七月的6.9%上升,而30至59岁的失业率则维持在3.9%。

数据显示,年龄较大的劳动者多处于存量岗位,工作稳定性较高;但青年群体依赖新增岗位,而新增需求正不断收缩,导致“剪刀差”逐渐扩大。

中共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近期也承认,国内需求依然“偏弱”,部分企业正面临经营困难。

中共官方9月15日公布的工业产出与零售销售增速,双双降至近一年来最低水平,为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黄大卫分析指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包括:民营经济经营环境持续恶化、外资企业撤出大于进入,以及实体经济增长乏力。

他强调:“地产和民企信心双双下行,压缩了青年最依赖的服务业与私营部门岗位,这是结构性问题,不是短期波动。”

在他看来,高学历供给过剩与职位错配,加上收入预期下降,正在催生“延迟婚育、消费降级、人才外流与‘躺平’情绪”。

官方为2025年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约5%。然而,路透社调查的经济学家普遍预期实际增速可能仅4.6%左右。

黄大卫直言:“今年5%的GDP目标仍在喊,但在内需、地产、就业都偏弱的情况下,当局第四季度必须‘开闸放水+定向补贴’才可能守住。”

专栏作家徐真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正陷入多重结构性危机。他指出:“中国目前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叠加通缩螺旋和老龄化,这种压力甚至超越日本持续15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与‘失去的30年’。”

他向记者解释,房地产全产业链及个人均背负高额债务,而新能源、芯片、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同样存在资本与人才密集型的高负债现象。

“低空经济”泛指利用有人驾驶的飞行器或无人机在低空域内进行的经济形态。据估计,2023年其相关企业约有2.3万家,但到2025年已暴增至8.24万家,泡沫风险隐忧重重。

徐真进一步指出,社会普遍高负债导致企业不敢投资、个人不敢消费,资金大量用于还贷,加剧通缩螺旋。

他直言,中共推动“内循环”的战略失败,而中美贸易战与过剩产能的全球倾销,更引发欧美围堵与制裁,使中国出口企业倒闭潮频现。

失业潮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潜藏社会隐忧。黄大卫认为,大量青年失业会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被当局利用来推动“群众斗群众”以转移矛盾。他举例说:“这可能导致男女对立、代际矛盾乃至职场冲突,让社会更加内卷、更加撕裂。”

他警告,最终会陷入“内需不足导致失业,失业又导致内需不足”的恶性循环,推动经济通缩与社会动荡。

徐真则提醒,除了就业压力外,养老金缺口也将成为社会稳定的潜在引爆点。他指出,中国城镇职工退休养老金已成为“吸纳失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甚至有鼓励大学生投身家政行业的现象。

如果财政恶化,养老金发放受到冲击,中共恐面临抗议潮全国蔓延。”徐真断言,中共公布的GDP与失业数据带有维稳色彩,“可信度不高”。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当前的失业压力和经济困境,与上世纪日本的经验具有可比性,但挑战更为复杂。

日本在“失去的30年”中虽然经历长期通缩,但没有同时遭遇老龄化与高负债的多重叠加效应。中国则在房地产、外贸和人口结构三方面同时承压,令前景更加严峻。

徐真估计,中国面临的困境可能会持续10年至30年,“现在仅仅开始,苦日子还在后面。”

2、川普政府突传重磅消息

路透社9月23日周二发布独家报道,美国正考虑最早于本周对整个国际刑事法院实施制裁,以报复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涉嫌犯下战争罪一事进行调查。此举将使该法院的日常运作陷入危险。

华盛顿已对该法院的多名检察官和法官实施了定向制裁,但将法院本身列入制裁名单将是一次重大的行动升级。

六位知情人士表示,预计很快就会就此类“实体制裁”做出决定。

由于事涉敏感且尚未对外宣布,因此这些消息人士以匿名方式讨论这项外交议题。  

一位消息人士称,国际刑事法院人员已召开紧急内部会议,讨论可能实施的全面制裁的影响。另外两位消息人士称,法院成员国外交官也已举行会议。

一位因讨论敏感问题而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证实,正在考虑对整个实体实施制裁,但没有详细说明可能采取制裁措施的时机。

美国务院发言人指责国际刑事法院宣称其对美国和以色列人员拥有“所谓的管辖权”,并表示华盛顿将采取进一步措施,但发言人并未透露具体措施。

该发言人说道:“国际刑事法院有机会通过进行关键且适当的结构性改革来改变方向。只要国际刑事法院继续对我们的国家利益构成威胁,美国将采取进一步措施保护我们英勇的军人及其他人员。”

路透社指出,对国际刑事法院作为一个实体实施的制裁,可能会影响法院基本的日常运作,从支付员工薪资的能力,到银行账户的使用,以至于计算机上日常办公软件的存取。

3、欧洲这一行动,让俄军陷入泥潭

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与国家杜马各党派领导人会面时透露,在“特别军事行动区”部署的俄军超过 70 万人。这意味著,俄军在乌克兰前线长期维持庞大兵力。欧洲对乌克兰的武器合作,让俄军在乌陷入泥潭。

俄军自 2022 年 2 月全面侵略以来,历经三度扩军,编制员额已达 150 万人。但西方军事专家估计,经过快 4 年战争消耗,实际兵力可能不到 130 万人。相比之下,乌克兰现役士兵约 90 万人。然而在前线,双方攻防多以“村庄得失”为单位,战局呈长期僵持。今年俄军唯一的战果,是在朝鲜派遣一万多名特种部队协助、且美国川普政府中断与乌军的情报分享之际,经数月苦战才夺回遭乌军入侵的库尔斯克地区。这也是二战后 80 年来,俄国领土首次遭遇大规模外军入侵。

外界关注,为何拥有 70 万大军的俄军,却无法发挥“钢铁洪流”优势?《美联社》 9 月 19 日评论认为,乌克兰迅速增强的无人机战力与军工产业崛起,正在对俄军造成“降维打击”。乌克兰本土武器制造能力已从三年半前的 10 % 提升至满足 60 % 军需,国防部更计划将产量再扩大两倍,降低对西方援助依赖。

乌克兰无人机的实战应用尤其突出。小型 FPV 无人机在前线 15 公里范围内造成俄军约 70 % 的人员与装备损失,远程打击型号则可攻击千公里外的俄境目标。FRDM 公司创办人尤尼克强调:“机器人应该战死在前线,而不是自然人。”他表示,只要政府下达订单,生产 1 万架无人机只需一个半月即可完成。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指出,该国具备每年生产 300 亿美元武器的能力,约为现行军事预算的三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称,随著欧洲资金注入,乌克兰军队与国防工业将成为“钢刺猬”,使其未来更难遭受攻击。

军事专家欣茨分析,欧洲国家乐于投资乌克兰国防企业,因其产品低成本、经过实战检验,且能快速量产。丹麦已成为首个直接资助乌克兰军工业的国家,并在境内建立合作工厂。这种模式被视为北约之外的“替代安全保障”,即由欧洲国家出资,协助基辅建立自有武器库。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传四中全会敲定“三上三下”
2 重磅解密习内部讲话
3 近距离观察习 美高官发出惊人呼叫
4 北京想瞒也瞒不住了
5 军权危机发酵 习再破惯例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