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视频 > 正文

1、中国现“断崖式”大降温! 东北特大暴雪恐引发“白灾”

近日中国遭受入冬最强寒流侵袭,各地出现“断崖式降温”,北京、上海一夜就下降了十度,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还出现强降雪。内蒙古“通辽”的降雪量更打破70年来气象观测记录。专家警告,如果积雪不尽快退去,可能重演2012年的“白灾”。

据当地媒体报道,受寒潮影响,黑龙江地区气温降幅达12~14℃,并伴有4~6级偏北风、阵风7~8级;受高空冷涡和地面低压共同影响,黑龙江全省范围内出现降雪、强降温、大风天气,哈尔滨地区更是突发“冻雨”极端恶劣天气。

据央视报道,黑龙江全省已有超过91万户的居民受天气影响出现了停电的状况,随之而来的就是供暖可能会受到影响。树木覆冰砸断输电线路,导致电线杆断裂,雨雪灾情也让交通处于混乱状态。据报道,寒潮带来的强降雪也导致多列次的城际铁路和长途高铁被迫停驶,甚至一度传出有11座机场因大雪而暂时关闭。

与此同时,厚厚白雪覆盖下的内蒙古,道路宛如雪墙迷宫,尤其通辽地区持续约46小时强降雪后,累计降雪量达到81.3毫米,积雪深度达到59公分,刷新了1951年以来的纪录。辽宁省最大降雪量出现在鞍山,达80.3毫米;而沈阳23个自动降雪观测站的降雪量,也都达到“特大暴雪”量级,平均降雪量51毫米,平均积雪深度34.1公分,是1905年沈阳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

据报道,尽管现在内蒙古已经脱离降雪高峰,但雪灾已经造成超过3.5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专家表示,如果积雪不赶快消融,可能重演2012年的“白灾”。大量牲畜因为积雪过厚难以进食,不是变瘦就是死亡,而温度剧烈下降也会让牲畜染病甚至冻死。

另据报道,中国大陆下半年的这股最强寒潮,导致多个省分经历极端性断崖式降温:上海的温度一夜之间骤降十几度,北京也降温达10度,且比往年提早23天迎来初雪,辽宁局部地区降温14度以上。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表示,全球变暖不仅体现在平均温度的升高上,还体现在天气变化的幅度明显增加上,这就意味着,天气在暖的时候会更暖,冷的时候会更冷。

专家指出,以这次中国的寒潮来看,有很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北方出现强降温事件的次数明显增加,正在承受暖化带来的苦果。

2、比病毒本身更可怕?新冠疫情的恐怖效应发酵!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近日发布报告显示,新冠疫情的爆发“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各国人民的寿命。该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死亡人数在疫情中上升了16%,还致使80%工业化国家的总体预期寿命降低。

据《每日邮报》报道,数据显示,在经合组织的38个成员国中,美国的人均寿命下降了1.6年,是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排在美国之后的分别是西班牙、立陶宛、波兰、比利时和意大利。英国的预期寿命在疫情期间也下降了整整1年,成为2010年来的最低水平,抹去了该国近10年在延长人类寿命上所取得的进步。

预期寿命未受影响的国家有挪威、丹麦、芬兰、拉脱维亚、日本和哥斯达黎加。

另外,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心理健康也因疫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经历了多次全国封锁的情况下,英国、美国、法国和比利时的抑郁症发病率翻了至少一倍,而匈牙利、捷克、巴西、哥伦比亚和斯洛维尼亚的自杀人数也达到2300至3000人。

新冠疫情造成的副作用不止于对人类寿命和健康的威胁,更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据英国《卫报》报道,新冠疫情产生的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已成为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报道指出,新冠疫情导致人们对一次性塑料需求增加,让本就失控的全球塑料废物问题更加严峻。最新研究显示,新冠疫情期间已经有近2.6万吨、相当于2000多辆双层巴士的塑料垃圾排放到海洋中。

研究发现,自疫情暴发以来,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大约产生840万吨塑料垃圾。而这些管理不善的塑料废物,包括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已经大大超出各国妥善处理的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医疗废物将对海洋环境造成长期影响。今年3月,荷兰发现一条被医用手套困住的鱼。巴西人则在一只死去的企鹅胃里发现一个口罩。研究人员表示,疫情带来的塑料垃圾将在海洋中长距离漂流,将对海洋动物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其死亡。

3、破纪录!新冠疫情之下,美国入籍人数创新高

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财年美国入籍人数创下十几年来的最高纪录。此前,美国移民部门一度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停摆,中断相关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的本财政年度,约有855,000人加入美国国籍,而2020财政年度这一数字为625,400人;而2021财年的入籍人数更是打破了在2019年录得的11年来的最多人数843,593人。

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局长乌尔‧贾杜(Ur Jaddou)表示,让合法的永久居民成为公民,对美国来说具有巨大的价值,因此拜登政府鼓励合规的移民入籍。

CNN曾在2021年7月援引一位移民局官员的陈述表示,拜登政府计划做出前所未有的努力,鼓励符合条件的移民申请美国公民身份。这源于拜登早些时候出台的一项行政命令。该命令呼吁联邦机构制定“促进融入、包容和公民身份的欢迎策略”。

该官员称:“我们正寻求找到一种基于整个政府的方式来接触那些能够入籍的人。”这位移民局官员说,美国有900万合法永久居民,他们可能有资格申请入籍。据悉,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正在与11个联邦机构合作,整合促进入籍。

11月9日,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局长贾杜与退伍军人事务部长丹尼斯‧麦克多诺(Denis McDonough)以及退役陆军少将越宣良(Viet Xuan Luong)一起参加了入籍仪式,12名现役军人在庆祝退伍军人节的同时成为美国公民。

据悉,美国上一次创下入籍人数纪录是在2008年,当时有超过一百万人经过宣誓成为美国公民。

4、“习拜会”迟迟未敲定,华盛顿对北京“失望”

计划将最早于下周举行的拜登和习近平视频会晤引发国际关注。但白宫和中共驻华盛顿大使馆的发言人都拒绝证实会晤是否会在下周举行,且美方表示并不看好视频会晤将会取得的成果。

据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表示,尽管中美两国首脑会议的意义重大,美中一直在从新冠起源到中共不断扩大的核武库等问题上争论不休,拜登团队迄今对会晤取得任何具体结果不抱太大期望。

白宫发言人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到关于虚拟会晤的时机时重申,拜登和习近平原则上同意在今年年底之前举行虚拟视频会晤。她称双方正在进行工作级别的讨论,但拒绝提供细节。对此,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也回应表示,目前中美双方正就元首会晤有关具体安排保持密切沟通,同样未透露具体时间。

另据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表示,拜习会的确切日期仍在协商中,会晤不会涉及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和中共驻休斯敦领事馆是否重新开放的问题。在此之前,拜登和习近平已通过两次电话,但美国已表示,对于中方态度有欠积极感到失望。

拜登政府在上任之初与中共的外交交锋让盟友们感到不安,美国官员相信直接同习近平接触是避免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陷入冲突的最好方法。在上个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与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于瑞士苏黎世会晤后,两国都表示,他们已经原则上达成协议,年底前举行拜登和习近平的虚拟会议。

另据消息人士11月10日透露,拜登和普京可能在2022年初面对面会谈,并在今年底前通过视频会议对话。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拜登曾在6月在日内瓦曾与普京见面,当时双方关系处于冷战后的低谷,且受到包括乌克兰、叙利亚和俄罗斯异议人士纳瓦利内(Alexei Navalny)遭监禁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报道指出,双方尚未就新一轮会谈的细节达成一致,但初步计划是在今年底前举行一次视频会议,然后在明年初面对面会谈。两位领导人将在会谈中讨论他们在日内瓦峰会上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议程将十分广泛。

克里姆林宫对此表示,新一轮会谈还没有确定的时间框架,但莫斯科和华盛顿都认为需要进行会谈。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人民币突然跳水 发生了什么
2 不可思议 “习近平”消失!
3 黑天鹅突袭 北京守不住了
4 暴跌第一城,从4.5万每平跌到1.3万每平
5 中国经济有多糟? 仅这一项 每户损失6万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