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正恩终亮相却疑点重重 身边人露马脚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4月11日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之后神秘消失,引发了一系列传言揣测,这些报道猜测他身患重病甚至去世,正当这些传言喧嚣尘上之时,朝鲜官媒2号报道,金正恩5月1日出现在朝境内某化肥厂,这是他21天以来第一次公开现身。但是,无论是川普似有玄机的回应,还是朝鲜官媒照片中金正恩身边妹妹金与正的细节,金正恩的这次现身似乎并未打消外界的疑问,甚至怀疑朝鲜是否还在玩障眼法。
朝鲜国家广播电台说,金正恩1号当天参加了在朝鲜平壤以北约50公里的城市顺川市的一家磷肥厂的竣工仪式。金正恩在仪式上由其妹妹金与正和其他高官陪同。随后,朝鲜官媒刊发了金正恩参加这次活动的照片。
路透社指出,对于金正恩现身的消息,以及他在剪彩现场与身边人交谈和视察工厂情况的照片,都无法独立核实其真实性。
蹊跷的是,朝鲜官媒在5月1日报导金正恩的所有新闻中,均没有发布现场图片或视频,而在第二天才姗姗来迟的刊发这则新闻,而且照片是后来发布的,和新闻并不同步。
其次,美国总统川普当天被问到怎么看金正恩现身一事,他语带保留说"我们会在适当的时机表态",对于一向维护金正恩的川普而言,这一回应似乎有玄机。
更有有热心推友发现,照片中金正恩身边妹妹金与正的相貌,至少比新近流出的照片年轻十岁,推友怀疑这些照片是经过处理过的,指把照片放大后发现,人物很大可能是PS进背景中的,尤其金正恩妹妹的袖子,PS痕迹很重。
不少网友还认为至此现身的是小金的替身,并拿出过去金正恩的照片作比较,还有人直指金正恩像"电话"的奇特发型,似乎有哪里不太一样了,也有网友说脸看起来也有点微妙。据说金正日生前至少有4名替身。由于金正日生前重病在身,无法完成诸多亮相,不得不使用替身。因此,他在公开活动中很多是由替身完成。
旅美时事评论人士唐靖远发推文分析说:金正恩露面若是替身不用多説,迟早穿帮。若是真身,他隐身这么久,必有难言之隐。例如竟缺席太阳节建军节却隆重出席一个化肥厂剪彩,其中必有苦衷和隐情!
2、彻查全球公卫事件的起源 国际共识形成
围绕是否对这次全球公卫危机展开独立调查的难题,国际间似乎已形成更大范围的共识,最新最明显的动作来自欧盟:中国被欧盟和其他国家要求加入调查的“合作”。高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如何接招?受到关注。看来只运用口罩外交和战狼甩锅,最终难以转移国际社会“刨根问底”的执着。
《法广》的报道指出,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周四的态度温和理性:她希望中国与欧盟和其他国家合作,深入调查整个事件如何产生,因为“这对我们所有人都很重要,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类似事件何时开始。”
至今,美国、澳大利亚、瑞典、德国媒体、英国政府或国会,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表明支持对这次公卫危机展开独立调查,全球共识逐渐达成。而如今北京的地位愈显孤立,还因为世卫组织也已经如坐针毡,当事件还只局限于中国领土上时,国际间并不在意更不明白中国与世卫间的猫腻,而现今当事件漫延到世界各地,又是如此严重,情况就完全改观了。世卫组织现在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和中国的猫腻,不得不也甩锅给北京了。
世卫驻华代表高力稍早接受英国天空新闻访问时表示,世卫多次向中国要求参与源头调查工作,都遭到拒绝,又称世卫认为源头就在武汉。被问到中方是否有合理原因不让世卫参加调查时,高力说:“从我们来看,没有。”
接下来,北京会如何应对国际间要求调查的呼吁?法国总统马克龙抗疫第一,调查源头问责在后的说法也许很对北京的胃口会被采用,但抗击和调查间并无实际矛盾,而是两班人马。此外,据长期研究疾病流行专家组成的美国团队最新公布的预测报告,这次公卫事件最久可能还会继续散播至少18个月至2年,直到60%至70%的人都被感染为止。
可能没人会指望等到那个时候,真相必须被揭开,真相迟早也会被揭开!
3、反习烽烟四起?邓家也出手了
欧美多国官员及专家近期频频指责中共当局“隐匿实情”,导致事件失控蔓延全球,自称“亲自指挥”的习近平正面临追责、索赔,而近期中共体制内“倒习”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就在迟到的北京两会召开在即,网传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之子邓朴方写给中国两会代表的公开信,矛头直指反对习近平。这封公开信列出了十五个疑问,声称希望两会代表思考和解答。
近日一封以“邓朴方”的名义写给中国两会代表的公开信在网上热传。邓朴方在信中连提15个问题,全部直指习当局,内容包括诸如两会代表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重要,还是保护某个专权者的权位重要?当权者要定于一尊。请问代表们,中国的一尊究竟是皇家世袭的皇帝?还是民选的总统?还是党内公投产生的总书记?既然都不是,哪他又是谁的一尊呢?另外,现任领导借助手中权力为自己修宪取消任期制,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如果谁有权就可以为自己立法,国家宪法又有何用?
信中还直指,面对中央屡次出现重大错误,党员提意见是“妄议中央”,民众提意见叫“煽颠”。请问代表们,我们的国家又究竟是谁的国家?近期,中美关系持续紧张恶化,台湾与大陆为何会渐行渐远,香港动荡已持续近一年了,究竟是谁破坏了香港一国两制的大好局面?中央主要领导人对此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公开信最后写道,为了阻止党内老同志提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集体动议,中央居然动用军警把一批老同志和现任党政军大员都加以“特殊保护”,名为“特殊保护”,实际上是限止通讯、限止行动自由、限止客人到访,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又是谁给了他这种权力?
有网友评论邓朴方的“公开信”说,几代领导人和全中国人民几十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经济发展成就和国际关系,才几年就被毁的一干二净,两会代表,政府各级官员,还有全国人民难道不知道吗?怎么没一个人敢出来说句话?
此前,美国知名避险基金大亨巴斯曾在推特上爆料,反习派与习近平斗得很凶。称根据内部情报,中共党内邓小平家族势力想让习近平“走人”。其实,邓朴方在2018年的一篇讲话中就已经暗批习近平把邓小平时代开创的一个国际环境折腾到快要四面楚歌的地步。当时,英国《金融时报》就曾评论,“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最具权势的两大家族之间的意识形态和个人分歧显现了出来。”
4、川普正考虑阻止养老基金投资中国 人民币大跌
据白宫内部人士透露,川普总统正在考虑阻止联邦政府退休基金投资中国股票,因为有些中国企业以配合中共破坏人权、盗窃知识产权等行为而恶名昭著,向这些企业注资,既不符合美国价值标准,更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消息传出后,离岸人民币大跌。
彭博社报道,据一名内部审议人士透露,在美国一些议员和前政府官员的数月的努力下,川普政府正计划制定一项行政命令,以阻止将联邦雇员退休基金投资于中国股票的计划。
节约储蓄计划由美国联邦退休储蓄投资委员会负责管理,管理着包括议员、白宫官员和军人在内的数百万联邦雇员近6000亿美元的储蓄。与许多退休基金一样,TSP为参与者提供了投资指数基金的选择。美国议员和政要努力的焦点在于,节约储蓄计划的管理者是否应该允许其500亿美元的国际基金追踪一个包含中国公司股票的指数。
报道分析,美国阻止资本进入中国的考虑将引发连锁效应,可能导致所有与西方国家绑定的资本回流,但这将对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影响巨大。消息传出的1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走低,一度跌超500个基点,最低触及7.1340,创4月2日以来新低。
5、再有美名校关闭孔院 中共软实力攻势步步崩溃
本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发表声明,宣布从今年8月15日开始,关闭其孔子学院。声明指出,戴维斯分校将与中国教育部的汉办分离,汉办此前重申要侧重语言教学,但是这里的孔子学院从来没有开设过语言课程;除了一个学分的中国文化实习课之外,也没有开过其他学分课。
《美国之音》报道援引该校校长加里·梅本周写给中国汉办负责人的信,现在是以我们的孔子学院培育的文化交流计划为基础,考虑新途径的时候了。著名汉学家、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校长林培瑞教授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
林培瑞表示:“关孔子学院与当下全球大气候有关系。共产党在美国政府、商界、学界、报界的影响力都在下降,而且最近两三个月尤其是最近一个月以来的逆转是很明显的。”
-林培瑞说,孔子学院被关闭有很多因素,其中包括要提到去年的NBA插曲。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力挺香港,中国于是暂停转播NBA季前赛。这让美国一般的百姓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经济学家、前北大教授夏业良表示,中共孔子学院是模仿德国的歌德学院。歌德学院进行语言教学和传播德国文化和历史,在世界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歌德学院的目的不是渗透别国,也不是由国家出资,也没有办多少家的目标,就是民间教育机构,跟政府没有关系。而中共的孔子学院是官办,而且规划要进行全球渗透,其模式听起来是教孔子哲学、中国文化、语言,但实际并非如此;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贩卖中共的意识形态。
近年来,孔子学院遭受的诟病不断升级。《纽约时报》在题为《中国伸向西方的手伸得太长了》的评论文章中写道,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孔子学院资助的语言和文化中心禁止讨论用批判性眼光看待中国的议题,已经带来了失去学术自由的代价。
数据显示,美国有超过100家孔子学院,其中大约40家已经关闭。稍早前,瑞典已经关闭了境内所有的孔子学院。
6、大陆一家口罩厂内景被曝光 网民惊了
北京一厢情愿的口罩外交让低劣品质曝光于全球,已经声名狼藉。近日,一位大陆民众拍摄下一家口罩工厂的内部场景令人触目惊心,各个制造环节无一符合卫生标准。
近日被上传至社交媒体的这段视频显示,拍摄者想在口罩厂找一份工作,他上楼梯直接进入车间,未显示他经过消毒和穿戴防护服等程序。车间内随处可见很多工人正在包装口罩,包括N95和普通口罩。但工人未戴手套,直接用手拿口罩装入包装袋中。此后,在每个工作流程,都有工人没戴手套,甚至没戴口罩,车间里有员工边工作边大声聊天。该消息曝光后,引发了网友的声讨!
此前欧盟就曾发出公告,在属于严重警示的产品中包括4种中国制造口罩。欧盟警告,这些产品不仅不符合欧盟标准,更严重的是会增加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