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视频 > 正文
《港湾播报》 20200429-02



1、重启!曼省理发店开门,魁省开学成“千夫所指”,儿童传染病专家提醒

  今日,加拿大的疫情数据又突破一个新的整数点位,继确诊人数破5万后,按照CBC的统计,全国死亡人数突破3000。不过整体来看,全国的疫情数据增长曲线出现掉头向下,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各省都先后公布经济重启方案。总理特鲁多今天再次重申,每一个省份或地区都面对不同的状况,将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在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步骤来放宽限制。但都必须谨守医疗守则,避免发生第二波疫潮。经济重启必须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以保护加拿大人(包括高危人群)的健康,确保具有足够的公共卫生能力应对未来的病毒浪潮。

  曼省省长帕利斯特今日公布了本省的重启计划。他表示,“今天公布的是一个好消息”,正是民众的配合才使得好消息成真。曼省将开始一项谨慎的、分阶段的努力,逐步恢复服务,开放一些企业,增加娱乐机会,同时还是需要保持身体距离。

  下周开始,一些非必需的医疗保健和零售企业在严格遵守卫生准则的情况下,可以重新开业,首批获取重新开业的部门包括:非紧急手术和诊断程序;治疗和医疗服务;零售业务;餐馆——餐厅的露天就餐或窗口取餐(walk-up)服务;美发沙龙;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季节性露营;户外休闲和露营地。

  不过,帕利斯特强调说,“这不是恢复正常”,如果感染人数猛增,事情将得到重新评估。目前该省10人以上的聚会仍然是不被允许的,而且,省长几乎排除了本学年开学的可能性。

  虽然目前各省公布的解封节奏有所不同,但在学校开学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没有具体日期。而疫情最严重的省份魁省却走了不同路线。魁省省长弗朗索瓦•莱戈特在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5月11日起,大蒙特利尔以外地区的小学和幼儿园重新开放,5月19日大蒙特利尔地区将采取同样的措施。这一举措几乎遭到了所有人员的批评,总理特鲁多周二都表示担心将自己的孩子送回学校。

  BC省教育厅长Fleming表示,在制定完全解封的安全政策之前,就设定了学生重返学校的日期,这样做可能会是一种倒退。他说,BC省暂时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事实上,BC省每天都有几千名学生都要前往学校去上学。他们都是一线医护人员、市政基础工作人员的子女。政府单独为这些人的孩子开放学校资源,从而让这些工作人员可以安心工作。

  魁省省长莱戈特认为,魁省的疫情分为“两个世界”,尽管长期护理院的疫情依然很危及,但其他地方的病毒传播已得到控制。他补充说,学校开学这一决定是根据公共卫生部门的要求做出的。不过,他强调,上学并不是强制性的,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回学校,他们可以让孩子待在家里。

  对于中学生,校园暂时不开放,学校会为他们提供远程教育。省长说,原因之一是中学生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小学开学后,每个班级将最多容纳15个孩子,以更好地保持身体距离,利用空的中学教室来保证距离。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师不穿防护服。课间休息期间,孩子们在户外玩耍的时间也要控制在最少人数。

  儿科急诊室大夫Dina表示:“孩子们总会到处摸东西,也会用手摸自己的脸,再去触摸其他人。很难让一个孩子不去拥抱他的朋友,或者接触一个玩具。”Dina认为,尽管学校关闭让很多家长和孩子感到痛苦,但如果过早回到学校,感染的人数肯定会增加。

  魁省教育厅厅长Jean表示,开放学校的举措“对教育是必要的”,可用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困难的孩子获取额外的学习帮助以及食物。不过,如果省内因感染病毒入院的人数增长,将会延迟学校开放。

  目前看来,病毒更多地攻击老年人,而儿童相对较为安全。中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在1月和2月报告的2135例病例中,只有约6%的儿童病例为严重或危急病例,而成人危重病例比例近19%。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数据显示的趋势类似,19岁以下的感染者占5%。

  加拿大儿科协会(CPS)医疗事务主任赫本博士表示:“只有极少数呈阳性的儿童需要住院治疗。” “这对于父母和家人来说应该是令人放心的。”不过他同时警告说,随着案例报告的出现,一些新的症状在儿童感染者身上发现。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发现儿童的脚趾和手指出现红色,蓝色或紫色变色。加拿大儿科协会已经就此症状发出了警报。

  为何儿童没有受到此次疫情的严重冲击仍是科学关注的话题,尚无确切答案。有猜测包括:幼儿接触过其他普通感冒型冠状病毒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儿童的免疫系统与成年人不同,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失控”的可能性较小。这些观察和假设都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医生强调一点,在严重的感染病例中,儿童的症状与成人相同。如果孩子发高烧、咳嗽和呼吸困难,应将他们送往医院。

  由莱格尔(Leger)民调公司与加拿大研究协会于4月24日至26日,对1515名加拿大人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有33%的受访者承认违反过至少一条抗疫规定,比之前的27%增高。调查列举的抗疫规则包括保持安全距离、只在必要时才走出家门,经常洗手等。

  经过一段时期后,民众对于抗疫造成的各种行为禁忌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懈怠,希望看到有关解禁的消息。如没有解禁的计划,人们会变得更为疏忽倦怠。对于完全解禁之后最想做什么事情,调查显示,民众接受程度较高的是那些自己可以自主控制保持安全距离的活动,接受程度较低的是公共场所大量人流聚集的场合和活动。

  有58%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装修商到自己家中进行装修工程;57%对于前往农场、53%对于前往商厦购物能够接受;只有15%受访者表示对于重返工作场所会感到不接受。民众对于另外一些活动接受度较低:只有45%认为前往餐馆就餐很安全、24% 表示对于前往健身房、23%对于乘坐飞机、21%对于参加音乐会或体育赛事等大型聚会能够接受。

2、“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最新临床试验公布:数据积极,股票大涨!

  一波多折,曾被给予无限希望的瑞德西韦又有新的临床试验消息,带动整个美股大涨。4月29日,吉利德官网公布了最新关于抗病毒药瑞德西韦用于治疗新冠疾病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各方面数据显示该药已达到主要评估指标。吉利德公司再次强调,瑞德西韦尚未在全球任何地方获得许可或批准,并且尚未被证明对病毒的治疗是安全或有效的。

  吉利德将继续与监管机构讨论有关瑞德西韦作为潜在治疗药物的数据集。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公布的数据显示,接受该药物10天治疗与5天治疗的患者临床状态均出现相似改善,而第二次简单试验的前600名患者的结果预计在5月底出炉。该研究未发现新的安全警示。吉利德计划在未来几天发布详细结果,并交由同行评审。

  在本研究中,入组的是氧气水平降低但是不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吉利德于2月28日在登记该研究,并于3月6日启动患者招募,原计划入组400例重症COVID-19患者。

  4月8日,吉利德更新试验方案,将计划入组患者数扩大为2400例,主要终点从体温和氧饱和度正常化患者比例更改为7分顺序量表评估的临床改善率,次要终点从给药10天内发生治疗相关导致的停药患者比例改为给药10~30天内接受任何其他急救疗法的患者比例。4月24日,吉利德再次更新试验方案,将患者人数扩大为6000例。

  这项研究正在全球180个试验地点进行,其中包括美国,中国,法国,德国,香港,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等。这些患者将继续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瑞德西韦治疗10天;针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研究也在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瑞希西韦治疗10天。

  瑞德西韦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被认为可能对感染者具有较好疗效,目前仍然处于临床三期试验。从2月初至今,吉利德就开始和各国监管机构沟通推进临床试验进程外,还启动了针对个例患者的同情用药方案和更多患者的扩大可及方案。因为疫情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很多民众期望着能有特效药立刻出现。

  作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吉利德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抗疫,对于瑞德西韦的试验,仍一直保持着科学的态度。为扩大药物供应,吉利德从1月起就采取了迅速扩大生产和增加可供应量的举措,包括改进生产工艺以缩短生产时间,转换设备、扩展外部旨在合作伙伴网络等。

  吉利德公司CEO4月5日表示:"瑞德西韦现有供应量共计为150万剂,根据临床试验中正在研究的最佳治疗时间来计算,这一供应量可以满足超过14万个疗程的患者治疗。"

  4月16日,据媒体报道,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行的一项吉利德科学公司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重症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被提前泄露,发现大多数患者“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可迅速恢复”,几乎所有患者均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出院。受此刺激,吉利德科学当日开盘股价涨超10%。

  然而,之前就有分析师警告称,不要对瑞德西韦药物能广泛起效期待过高,因为其药物试验结果中缺乏对照组的任何信息,使其药物缺乏证明有效性关键证据。4月24日,媒体消息指瑞德西韦在其首个随机临床试验中失败。

  根据WHO网站的简短信息,这项瑞德西韦治疗重症 COVID-19 的临床试验原计划入组 453 例,实际入组 237 例,其中瑞德西韦治疗组 158 例,标准治疗对照组 79 例,死亡率分别为 13.9% 和 12.8%,无统计学差异。

  不过有专家对这一临床试验提出科普式质疑,认为其设计过程存在样本不足、简单随机的问题,其结果既不能支持瑞德西韦的效果,也不能否定瑞德西韦的效果。新药的临床试验是一个非常专业、严谨的领域,对样本量有一定要求,以及药物组和对照组的各种参数都要考量,比如参加试验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的我们只能确认一点,“神药”是不存在的,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肯定是能够找到有效的药物或疫苗,人类文明不会因为一场疫情而终止。此次瑞德西韦的最新试验结果也许昭示着曙光的来临。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