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Creaders.net)丹尼斯综合报道: “非典”已过去17年,“武汉病毒”又突然降临。当年横刀立马的是他,现在力挽狂澜的也是他,67岁是他,84岁还是他!他是谁?他就是仁心仁术的钟南山院士。
所谓医者仁心,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钟家三代人,刻在骨子里的坚守!
1936年10月,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钟南山。
钟南山的父亲,其时是一名儿科医生,名叫钟世藩,母亲则是廖月琴女士。因为南京中央医院正好在钟山以南,所以钟世藩为儿子取名南山。
钟南山虽然生于南京,但父母其实都是福建厦门人。
钟世藩父母早亡,从小跟着叔叔长大。因寄人篱下而性格独立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协和医学院,1930年毕业。后来,他又赴美深造,取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同样也是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学的是高级护理专业,毕业后曾由卫生署公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
1937年冬天,钟南山还未满周岁的时候,钟世藩赶在南京沦陷前,带领全家西迁至贵阳。
母亲廖月琴除了热爱医术,还博览群书,从小给钟南山和妹妹讲故事,久而久之,钟南山同情弱者、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善良品格,慢慢形成了。
熬到1946年,抗战胜利一年多,10岁的钟南山一家,终于乘船迁至广州。父亲钟世藩出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母亲廖月琴也重操旧业,再次在医疗系统治病救人。
钟世藩兼任儿科主任期间非常忙,但病患关系很好。
经常深夜,都有家长带着孩子到他家里看病,他总是不厌其烦,等孩子康复后,家长高兴,他也很开心。小时候的钟南山,耳闻目睹了父亲对病人的态度及做法,颇受影响。
1948年,钟世藩继首任院长李廷安后,成为广州中央医院(即广东省人民医院前身)第二任院长。
而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也在此后担任过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且与人联合创办了广东省肿瘤医院。
1949年,钟世藩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
1953年,院系调整后,钟世藩调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主任。
两年后,钟世藩的儿子,19岁的钟南山,受父母熏陶,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拉开了自己未来从事医学事业的帷幕。
上大学后,钟南山依旧成绩优异,而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田径、游泳、篮球、举重等,他都经常积极参加。
大三时,钟南山以一个医学生的身份,参加北京市高校运动会,居然获得了400米第一名。
1959年9月,他又在首届全运会上夺得400米栏冠军,创下54.4秒的新纪录。
正因为在体育方面的突出表现,毕业后北京体校邀请他,他有没有心动不知道,反正最终没去。可以想象,如果去了,将会是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巨大损失。
钟南山是年轻有为的大学老师,体育上又屡获大奖,健康阳光,很快吸引了当时国家女子篮球队队员李少芬的目光。
在朋友家,两人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此后坠入爱河,最终修得正果。
然而正准备大显身手,好好干一番事业时,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运动爆发了。
钟南山成了“走资派的狗崽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后代。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何曾见过这样的大阵势,内心悲凉可想而知。
然而,更悲凉的还在后面!
运动中,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因为不堪红卫兵与大字报的羞辱,愤而自杀!
那个时候的钟南山,是悲痛且无助的。特殊的年代里,他前脚擦干眼泪,后脚就不得不放下一身技艺、满腔抱负,被发配去当锅炉工,每天要铲起几千斤煤,在炉膛旁来回担煤几百趟。
有一天,上级号召群众献血,钟南山报名参加,一次献出400cc鲜血,晚上依然按时参加锅炉房值班,不料忽然失去知觉,晕倒在锅炉房门口。幸亏一位来锅炉房打热水的校工,和一群“牛鬼蛇神”们救了他。
这件事,对钟南山触动很大。
1971年9月,35岁,饱经磨难的钟南山,回到了广州。
父亲钟世藩此时已经70岁高龄,眼睛不好,几乎是趴在桌子上,吃力地写着什么。
原来古稀之年的钟世藩,因为看到中国广大的基层医院很难用到先进仪器,儿科门诊还停留在最简单原始的症状、体征问诊上,就想写个册子,把自己毕生的宝贵医学经验留下来,造福百姓。
于是广州的图书馆里,多了一位白发老人。
当年底,钟南山被安排到广州第四人民医院(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室,从最基层的岗位干起。
这时的钟南山,其实只有三年半的医学基础理论与基础操作学习,当年还没有进入临床阶段就被拉去田径集训,此后13年间,他再没正式接受过临床医学的教育。
曾经因为误诊病人,被调离离工作岗位,为此,他卧薪尝胆从头学起。
8个月后,钟南山整整瘦了20斤,医院的同事却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说他——“顶得上一个主治医生啦!”
4年后,钟世藩的努力没有白费,一部40多万字的《儿科诊断和鉴别诊断》付梓出版。因为内容及时,实用性强
1979年10月,钟南山抵达伦敦深造。一开始英国教授表现出了对钟南山中国医学背景的不信任。
此后,钟南山同英国医生一起查房,遇到一位患肺原性心脏病的亚呼吸衰竭顽固性水肿病人,他根据病人病史,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判断出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最后抽血检验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这次,弗兰里终于下达指示:“按照中国医生钟南山的治疗方案办。”
四天后,病人中毒症状完全消失,水肿消退,通气功能亦随之改善。
英国医生们这才开始信服,纷纷表示:“要重新认识中国人。”皇家医院呼吸系副主任瑟特罗教授也友好地对钟南山说:“看来,中国对呼吸衰竭疾病真有点研究呀!”
这之后不久,英国同行们,终于不再用有色眼镜看钟南山,开始了正常的合作。
英国求学期间,钟南山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项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及糖尿病学会会议上发表。
后来钟南山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等多个重要职务。
2003年,67岁的钟南山,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与广大医护人员一起,成功抗击“非典”,守护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很多人至今还记得,当年钟南山那句名言:“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但鲜少有人知道,为了与疫情拼速度,年近古稀的钟南山,当年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连38个小时没合眼,最后累倒发烧,左上肺发炎,为免影响士气,选择自己在家治疗,没地方挂吊瓶,就在门框上钉了一根钉子,至今没拔掉。
如今,爆发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危难之时,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再次“挂帅出征”。
有些人心疼之余,不免质疑,钟院士80多岁高龄,还能“战”否?
其实,钟南山除了看重专业,亦很重视综合素质。他带研究生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星期五下午,都要带研究生打一场篮球赛,这甚至是必修课。
特别要提的是,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也子承父业,钻研医学多年,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医院篮球队的“中流砥柱”。
毕竟岁月无情,尽管坚持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1小时,“非典”以后,钟南山的身体还是出了不少状况:
2004年,他得了心肌梗塞,做手术装了支架;2007年,又出现心房纤颤,逼得他告别篮球场;2008年,他得了甲状腺炎,短短两个月瘦了5公斤;2009年,又做了鼻窦手术……
钟南山,这个刻在了亿万人民群众心里的,守护神般的名字,84岁了,依然还很有活力,很有担当,他说:“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最近就不要去武汉了。”
说完,自己却在茫茫夜色中,坐着高铁,奔向了疫情的爆发地,武汉!
当然,这不是钟南山院士一个人的战斗,同样是千万医护人员的战斗,在春节来临之际,唯愿天佑武汉,天佑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