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博主生命之轻:林郑宣布撤回修例,虽然港人的5大诉求只实现了一个,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因为3个月的抗争皆因它而起,因为修例撤销才有基础谈后面的诉求,才可能开启港府、警队与民众的和解,才可能回归正常社会秩序,并在正常社会秩序下进一步捍卫和争取港人的权利,守住一国两制的底线。
更重要的是,这是香港人为我们中国民众争得的意义深远的胜利,是从89六四以来久违30年的胜利,是用“We burn, you burn with us”*的殊死抗争,从最反动、最强横、最反人民的习近平团伙手里死磕出来的胜利,是在全球“外部势力”的严密关注和严重警告之下,挫败深圳河对岸的武力恐吓,挫败散布各国的“小粉红”们的无耻表演,教育中国人认清大是大非,认清专制权力绝非万能的胜利。港人表现的勇气和团结太伟大了,即使斗争策略分歧也绝不背弃盟友、队友、战友,尊重彼此的理念,相互配合,共同对敌,仅此一点,就值得最热衷内斗、最容易被统治者分化、收买的民运人士反思。
我知道网上那些此前以凶险预言恐吓港人的“智叟”们,还不甘心专制权力的失败,还在盼着恶势力卷土重来以证明他们的先见之明。有个秦二世同款,甚至用江、习、王铁三角“毫发无伤”来安慰自己。
自慰是你的权利,但我想说的是,林郑,非但不是替罪羊,而且是傀儡逆袭,为自己,也为香港,解开了死结。文昭在他的脱口秀中说,林郑是“软逼宫”,乍一听,很传神,细一想,有毛病。逼宫就是逼宫,无所谓软硬,硬,就成政变了。比如有个天雅,主张林郑撇开中央,以香港特首的权力,自行宣布撤回修例,这就是硬来。我们是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给中共留下太多反攻倒算的不确定性,给港人留下太多不安,让胜利减色。这件事,谁是始作俑者,天下人心知肚明。
林郑的操作很策略,基于习近平的三条:1)10·1前平息;2)中央明确不出兵;3)谁搞出问题谁自己解决,别给中央增添压力。那好,林郑提议,接受五大诉求中的两条 :撤回修例和独立调查警察暴力。守土有责的韩正,港澳领导小组,港澳办,中联办,当然否决。但林郑提议、中央拒绝的消息立刻就透露出去,外媒广泛报道。从逻辑上推理,很可能是林郑有意为之,为下一步请辞做铺垫。接下来就是透露给路透社的录音,表明一仆二主,没有操作空间,只愿挂冠求去(见附录)。此言一出,形成逼宫。
风雨飘摇中急于彰显地位彰显权力的习,自然看重70周年的阅兵,如果那天奏国歌时,数万港人齐唱电影《悲惨世界》中的革命歌曲Do you hear people singing,像前几天香港很多中学开学时发生的那样,那谁还看习老大行左手礼和党卫军踢正步呢?就是看热闹,也是看造反的人多。你若不在乎,咱就拖,你不断派福建同乡会和便衣武警来港行凶,直至香港居民不堪其扰,收兵让步。可他们若不让,也跟你勇武呢?你要派兵来?派多少?20~30万?那抗议者都躲在家里,满大街都是手提微型冲锋枪的武警或特种兵,香港成为死城,金融中心再难还魂。你若在乎,那就是第3条,我惹的事,我解决,办法就是我提议的接受两条诉求。不同意?你另请高明,别误了你的佳期。设想你是颟顸而弱智,又极看重阅兵彰显独裁权力的习老大,你会怎么选择呢?
其实你仔细看林郑的讲话,心机很深。透露中央不派兵,安抚商界,也降低民众对中央的敌意。说没有10·1死限,也是怕抗议民众就冲着十一闹下去,让你怕啥来啥。说修例是她的提议,思虑不周,也是为中央背锅,否则闹下去就没完了。现在除了撤修例,民众的其它4项诉求,化为港府四项行动,也算有回应,只是满足不了得理不饶人的香港民众。
港府未满足的4项诉求中,最醒目就是独立调查警察暴力,拿掉这一条,是中央对林郑“开价”的“还价”,撤修例得以过关。为什么这条那么敏感?那还用问,独立调查将揭露出多少内地公安对香港警队的渗透,及对港人的施暴?那时港人矛头一对准中央,又是没完没了的风波。林郑欲平息风波,只能接受中央的“还价”。还有3条呢?暴乱定性,是政治定性,不是法律定性,随时可以“平反”。双直选,是中央的欠账,毕竟是人大释法,不在港府的管辖范围内。而“暴徒”一风吹,将把内地党媒和党妈基本盘的脸打爆,也有违香港法治社会的名声。能不能有一种变通的安排,通过律师群体,事实上绕过法律的追究?这也算是和独立调查警察暴力的交换吧。中共到现在还没想好怎么对外表态,可见是仓促决定,少数人决定(习和林郑?),内地党媒和小粉红、基本盘全部傻眼,所以说是逆袭。真要开会,又会拖延不决,离“十一”可一天天近了。事情会不会还有反复?去问问秦二世的“铁三角”?不过越官本位的人越傻,越傻的人越装,这话我不久前才说过。
反正香港民众得理不饶人,有他们的理由,我不插嘴。我只为港人,为中国人的胜利高兴。同时也有一点感慨,没被共产党洗过脑的就是不一样,看着古龙、梁羽生、金庸长大的港人就是不一样,侠肝义胆,连傀儡都当得有情有义。
原文链接:http://blog.creaders.net/u/10989/201909/35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