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习大潮蔓延 王岐山暗中对抗
中南海内部暗流涌动,习家军也频频出现异常,继蔡奇和李强背后向习捅刀后,4月23日党媒再出蹊跷之事,这次涉及的是中共政协主席王沪宁。另有分析指出,近日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夫人何晶在社交平台转发批习文章、释放“习近平已经不行了”的信号,而这背后可能有王岐山暗中发力。
4月23日,中共政协网刊登了当日两则与王沪宁有关的新闻。一则是王沪宁会见日本公明党代表团。另一则是中共全国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22日举行2025年第二次集体学习,在讲话中王沪宁先是吹捧习,提到了“两个确立”“两个维护”,还说要充分认识中央八项规定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取得的重大成果经验”云云。为什么说蹊跷呢?第一个蹊跷是党媒新华网刊登了第一则王沪宁会见日本客人的新闻,却没有刊登其主持党组会议的新闻,王沪宁专栏中也不见此新闻,而政协网刊登的新闻却称来源是新华社。也就是,新华社曾撰写了该新闻,但或没有刊发或很快拿下。正常来说,中共政治局常委的任何官方活动都会刊登在新华网上,并被收进其新闻报道专栏中,如今年1月10日全国政协党组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新闻不仅曾刊发在网页上,还被归入专栏中。但是,王沪宁刚刚主持的第二次党组会议却完全不是这样。
有分析指出,结合习近平权力弱化、中共元老在背后掌握权力并形成新的“党中央”,以及中南海高层正在为最高权力博弈的背景,王沪宁吹捧习极有可能违背了最高层的某种约定,即在两会给其体面后,两会之后对其表述再降温,为其某一天下台做铺垫。从“两会”后党媒的变化就在印证了这一点,包括常委在内的高官绝大多数都不再吹捧习。最为明显的是,政治局于3月31日召开的会议报道中不见“习核心”的表述。不过,4月23日晚间,新华网又推出了“王沪宁与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的报道,报道中王沪宁提到习,但不象之前那般肉麻。那么为何这则新闻可以刊登,而同样重要的政协党组会议却不能刊登呢?这应该与第二个蹊跷之处有关。第二个蹊跷之处就是22日政协党组会议除了王沪宁吹捧习外,其他成员表态时完全忽视了习,一个字都未提到习,当天参加学习的包括石泰峰、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巴特尔、王东峰、姜信治等一众高官。这点可以与1月召开的党组第一次会议报道对照。那么,为何王沪宁明明知晓新的“党中央”的规定却偏偏要挑战呢?难道他是为彰显自己对习有多么忠诚?有分析指出,王沪宁此举可能是因为在争夺最高权力的博弈中,大概率受挫,因此心生不满,并借捧习来发泄。而新的“党中央”不顾其颜面拿掉相关新闻,也在佐证王王沪宁的权力同样受限。更为蹊跷的是,政协网上关于政协党组会议报道中王沪宁吹捧习之语,随后也改成了“会议指出”,糢糊了王沪宁与其他成员的不同,这似乎是在掩盖中共内部的分歧,但新华网不刊登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如果新华网在改过后再刊登,只能是欲盖弥彰。
此外,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夫人何晶近日在脸书转发一篇批习文章立刻引爆了舆论圈。海外时评人士唐靖远分析指出,何晶不仅仅是李显龙的妻子,同时她也是新加坡淡马锡信讬基金会主席。要知道,淡马锡在华的投资超过2万亿人民币,如果习近平要报复何晶,稍微拿捏一下,可能淡马锡就会是数以亿计的损失,难道何晶不清楚这背后的利害关系吗?在何晶转发文章以后,下面至少有上百条新加坡网友的留言,都在恳求她赶快删除这篇文章,不要给新加坡惹麻烦,但是何晶却不为所动,就是不删。这恰恰说明了何晶有足够的底气,不担心淡马锡或新加坡会受到影响。她可能通过渠道,得知习近平的权力被剥夺了,更大的可能是她得到了党内高层的明确的支持和信息。
此外,何晶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众所周知,清华经管院由中共前总理朱镕基所创立,现任名誉主席是王岐山,何晶和王岐山可说是老相识或老朋友。此外,李嘉诚卖港口遭到打压之际,何晶对李嘉诚给予了力挺。4月3日,李嘉诚以视频方式出席了一个公益活动,宣布与淡马锡旗下的信讬基金会联手把誉为治癌神器的“超声波组织碎化” 技术引入新加坡。何晶立马以广东话回复说:“李生,好多谢你!”唐靖远表示,习近平定于一尊开倒车,不断抓人,剪除王岐山的左膀右臂之后,朱镕基和王岐山这个派系可以说是反习最激烈的派系之一。何晶在这敏感时刻公开和李嘉诚合作,毫无疑问是表达了对李嘉诚雪中送炭的支持和力挺。由此看来,何晶转发这篇批习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释放“习近平已经不行了”的信号,中南海更大的政治动荡可能即将到来。 最新,何晶再次在脸书转发争议文章,内容分析川普政府对中共的新一轮施压策略。还提到北京内部正面临出口受阻、供应链转移等多重压力。文章中的一张配图,是习近平在新冠疫情期间视察武汉时所拍,照片中,习孤身坐户外的一把椅子上,带著口罩。
2、很不幸,它们正悄悄为关税大战买单
美国对华征收关税,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不仅外贸行业陷入困境,餐饮业也受到波及,成本上涨,利润下降,加之消费疲软,餐饮行业面临经营压力。
4月23日,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发文《餐饮业 正在悄悄为关税大战买单》,文章写道,中美关税大战,正通过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逐层传导到市场终端,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餐桌。具体来看,这种冲击集中体现在三个关键的进口品类上:大豆、牛肉和猪肉。这三类商品不仅关系到中国的食品加工和餐饮供应链,更是成本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分析,中国进口各类粮食中,大豆一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进口大豆的主要用途是压榨,产出豆油和豆粕两大核心产品。豆油是中国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随着关税加码,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减少将引发豆油价格上涨。而豆粕则是饲料行业的命脉,占据国内饲料蛋白来源的60%。若2025年美国大豆进口大幅减少,豆粕价格至3,500元/吨,饲料成本也将上升约15%。从近期市场动态来看,牛肉进口价格已经出现剧烈波动,权威数据显示,近日,进口牛肉价格在单日内多次上涨,最大涨幅高达1,500元/吨。截至4月16日,国内牛肉批发价格已攀升至61.53元/公斤。
即使那些不用“美国货”的餐饮商家,也同样受到影响,就如一些网友所言,厨房里用的植物油,可能标著国产品牌,但它背后的原料——大豆,很可能是从美国进口的;门店的鸡肉卷用的鸡肉,看起来是本地出厂,但这些鸡吃的饲料玉米,却大概率来自国外,其中美国又是全球主要玉米出口国;菜单上用的奶酪是澳洲进口?别忘了,澳洲奶牛吃的牧草,也有不少是“漂洋过海”来自美国。再往深处看,橄榄油、番茄酱、香料、咖啡豆这些进口调味料、半成品配料,虽然产地多在欧洲南美,但背后的农业化工、机械设备、运输系统,都可能与美国供应链息息相关。文章总结,实际上,只要还在这个全球供应链的网络中,就逃不掉传导而来的波动和成本上升”,许多餐厅正在陷入“成本飙升、收入持平甚至下滑”的困局,就只能靠不断压缩利润甚至贴本经营,直至撑不下去。
3、川普竞选第3任?最新民调出炉
自从川普今年1月重返白宫后,有关川普有意竞选第3任期的说法不绝于耳。4月16日至21日路透/易普索对4306名美国成年人展开民意调查,结果除了显示川普支持率下滑至42%创下第2任新低之外,同时还发现高达4分之3的受访者认为川普不应选择竞选第3任。
路透社报道,按照美国宪法规定,川普已无法再次投入大选,但他持续暗示自己有可能这么做,民调结果则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不支持,连共和党支持者都有53%认为川普不该3度参选。在罗斯福早年连续4届当选总统后,美国国会于1951年通过宪法第22修正案,限制总统最多只能有2届任期。